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赵泽众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5年来,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氛围日渐浓烈。
过去5年,世界技能大赛屡创佳绩。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技能选手不断刷新获奖记录,连续两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榜榜首,成为5年来职业能力建设丰硕成果的绝佳注脚。
01
顶层设计 树人树技能
“这是属于我们产业工人的好时候。”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姜涛说。近年来,他明显感受到技能人才的地位不断提高,留在制造类企业、愿意从事技能类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全国范围内,从政府出台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到企业下大力气奖励技能人才,加大了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和激励力度,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成为产业工人,掌握更多的技能,用技能实现他们的梦想。”姜涛说。
技能,是就业的根本;职业能力建设,与技能劳动者息息相关。“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打下基础。
5年来,一项项政策的推出,明确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重点举措和政策措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为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首次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党和国家的高度,抓住广大工人阶级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求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技高一筹,礼厚一分。5年来,6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中华技能大奖”,2200多名技能人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近千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200名高技能人才代表参加休假活动。李万君、刘宏、赵郁、王钦峰.....一个个技能人才先进模范人物脱颖而出,当选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的政治待遇、社会待遇、经济待遇得以落实保障,鼓舞了更多一线的技能人才坚守岗位,专注技能。
5年来,一项项措施落地,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的推出,打破了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改善了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
2020年,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工作,让足不出户的线上培训评价成为社会新风尚。《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方案》和《关于大力开展以工代训工作的通知》的印发,明确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劳动者免费开放线上培训资源,加大对延迟返岗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与线上培训政策支持力度。
据统计,2020年3月到6月底,人社部面向社会征集遴选并向各地推荐54家线上培训平台,面向劳动者、企业和培训机构免费开放。“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期间,实名注册学员超过1300万人次,线上培训超过1200万人次。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多年来,一系列改革措施,从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工资待遇、创新评价机制、强化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入手,壮大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尤其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力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表示,要继续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实施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振兴的一系列部署,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继续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弘扬技能时代风尚。
02
全民技能提升 夯实人才培养
从2年前的打零工,到现在的“蔬菜种植达人”,陕西宝鸡凤翔县村民张胜村不仅自己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通过流转土地80亩,带动周边120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
“这些变化,缘于我参加的蔬菜种植培训班。”张胜村说出了广大受益于技能培训、提升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心声。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不断细化,全民职业技能提升再加速。2019年5月,国办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国家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设立专项账户,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重点就业群体的培训,一直是人社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人社部组织实施化解产能过剩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重大专项培训计划,通过实施“春潮行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印发《关于做好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各地开展特殊人群职业技能培训。
“感谢政府、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个成长的平台。”2020年8月14日,第三十期吕梁山护工结业仪式上,“吕梁山护工”高翠青说,“通过培训,我的心里有了底,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人生的价值实现了。”
全国范围内,人社部门建立健全以企业、技工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培养培训体系。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200万人次。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社会大门的技工院校毕业生,我深刻体会到了职业技能提升对于自己的意义,在学校学习技能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广西交通技师学院应届毕业生罗富龙说,在技工院校,知识与技能共生,汗水与欢乐共享。唯有弘扬工匠精神,才能在实践上做到万里挑一,用技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技工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为全国技工教育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5年来,技工院校总量保持在2300所以上,在校生人数和校均学生数实现连续四年增长,年度招生数量创近年新高,每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5年来,全国技工院校累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超过34万人,培养了一大批贫困地区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与技能扶贫的主战场”。
03
以赛聚才育才 弘扬技能风尚
2020年8月13日,山西大同市体育馆热闹非凡。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成了轰动这座“凤凰城”的焦点赛事。
17岁的刘金钗,出生于贵州沿河县的贫困家庭。为了求学,她走出山村来到城市,一边打工挣学费,一边吃苦耐劳学技能。经过3天拼搏,她在餐厅服务员项目上获得铜牌,这标志着贵州在国家级职业技能赛事上的新突破,也是刘金钗人生中的新纪录。
“在全国大赛中获奖,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刘金钗说,短短3天的比赛,成了她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刻。“我要把这份荣誉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不断奋斗、不断拼搏。”
创新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目的是让全社会注重技能工作、认同技能成才、投身技能报国,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5年来,人社部逐渐形成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以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岗位练兵比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如今,全国每年举办一类大赛10余项、二类竞赛70余项,涉及的竞赛职业工种有上百个,每年有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院校师生参加各类竞赛。同时,各地区也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类省级市级竞赛活动,让更多技能人才都有出彩机会。
在组织技能大赛的同时,人社部门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展示优秀高技能人才风采。
出生在四川凉山会理县的赵脯菠,在16岁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走出大山,学习焊接。他以踏实肯干、勇敢无畏的奋斗精神和执着勤奋、不断超越的进取意识,为中国代表队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上获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实现了中国代表队在该项目上的“三连冠”。
“我是幸运的,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成长于国家对贫困地区扶持政策的阳光里。同样来自贫困地区的师兄曾正超、宁显海的工匠精神,给予自己奋斗的力量,让梦想开出绚烂的花。”2020年7月15日,赵脯菠在第六个“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活动现场说。
技能竞赛是弘扬技能风尚的窗口,更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抓手。近年来,一大批技能大赛冠军出现在电视、广播节目中;技能大赛标语遍布大街小巷,技能人才成为新时代下大众的又一热点话题……
展望未来,以“一技之长,能动天下”为主题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行。借着世赛的东风,全社会的技能人才职业荣誉感正不断提升,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尊崇能工巧匠”的技能氛围必将蔚然成风。
回望“十三五”,在人社部门的实干笃行中,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硕果累累;展望“十四五”,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将继续着力于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劳动者素质,为我国建成人才强国、制造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