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地方新闻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方新闻 >

南平人社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岗供给 科技赋能 精准对接

发布时间:2022-06-23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稳就业工作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南平市人社局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多措并举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扩岗供给多方联动拓宽就业渠道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南平市人社局积极推动政府、企业和高校多方联动,综合施策,让就业岗位“多”起来。

开发就业岗位。加大政策性岗位供给,今年南平市公务员计划招考591人,事业单位计划招聘863人,整体较上年增加151人,增长11.59%;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180人、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招募79人、服务社区计划招募45人,总数为历年新高;全市国有企业在改革背景下招聘预计达500人以上,规模保持上年水平。
  开展岗位征集。整合人社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建立南平市统一的招聘信息归集机制,通过开展“就业岗位大征集”活动,征集发布91家企事业单位人才岗位需求1900多人。
  扩大就业见习。开展“万名青年就业见习岗位”行动,鼓励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实习见习基地参加见习,视同基层工作经历。南平市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78家,征集就业见习岗位698 个,其中今年新增发布224个,发放见习补贴205.7万元。
  支持创业创新。围绕南平市“三茶”等生态优势产业,深入挖掘全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项目,征集“中国创翼”、省级创业资助、市级优秀创业资助等各类赛事申报项目300余个。

科技赋能打造全流程就业服务体系

上线南平市人社大数据资源平台,构建高校毕业生和政策精准匹配模型,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精准画像、就业政策标签化,实现高校毕业生“人职匹配”、“人策匹配”,将人社服务贯穿高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让就业服务“快”起来。

搭建“人岗”智配平台。线上依托“掌上南平APP”推出“人岗匹配”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与岗位的精准匹配互推;线下开展“百名人社专员帮千企”、“人社服务进校园”专项活动,推进实名制就业服务、就业“红娘”专项帮扶行动,为用人单位招用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求职牵线搭桥。今年已为南平市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422名人次,实现就业150人。
  搭建“一件事”线上平台。全省率先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件事”事项服务,集成大学生档案接收、社会保障卡办理等就业相关事项,实现线上线下“一套”材料、“一站”受理、“一次”办结,申报材料精简86.11%,承诺办理时间由6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跑腿次数压缩至1次。简化就业登记手续,全面取消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章环节。
  搭建“智汇武夷”服务平台。上线南平市“智汇武夷”服务平台,覆盖全市党政人才、卫生教育专业人才、企业技能人才数据库和奖补项目网络直报系统,实现招聘岗位在线发布、人才政策“一网查询”、政策兑现“一网通办”、奖补资金“一卡直达”,已为629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197.81万元。

精准对接提升高校毕业生服务质效

针对高校毕业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就职需求,南平市人社局主动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让就业求职“活”起来。

发布招聘地图。3月,制作发布全市首张“才聚武夷 职等您来——南平市2022年就业招聘系列活动导航地图”,以地图形式全面展示全年市本级和各县(市、区)199场线上线下招聘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求职“导航”,实现引才招聘精准对接。南平市已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44场,提供就业岗位5.9万个次,2600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固化招聘集市。开展“才聚武夷·职等您来”“职在闽北·家和业兴”“才聚武夷·职播间”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实现“月月有直播、周周有活动、日日有服务”。深化政校企合作,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南平人才·校园行”等专场招聘会,打造高校毕业生常态化招聘品牌。

推广劳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首个市级“人社部门指导+国有劳务公司运营+乡镇(街道)日常管理+劳务专员参与”的市场化人力资源运营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南平人才网大数据信息系统、“才聚武夷·职播间”直播基地、“职在闽北·家和业兴”招聘会平台以及大量劳务专员等资源,打造多功能、可持续、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南平市成立市级总社1家,基层社5家,建立求职人员数据库5600多人,通过“抖音直播宣传+系统智能匹配+电话微信对接+现场招聘服务”等方式服务1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