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近期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这一规范旨在进一步加强网络主播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从业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也将进一步推动网络主播迎来更好发展前景。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该行为规范旨在进一步加强网络主播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从业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一经出台就受到广泛关注。
日前,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召开贯彻落实《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专题研讨会。这一规范将给网络直播行业带来哪些变化?网络直播行业是否将因此迎来下一个风口?记者采访了相关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
行业评价体系还需优化
据了解,2016年被称为我国网络直播元年,2020年则是电商直播爆发元年。根据郑宁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仅网络表演直播的年产值就高达2000多亿元,电商直播的产值则高达上万亿元,用户多达6亿多人,“应该说,网络直播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巨大。”
当前,人社部已把互联网营销师列为新型职业,明确了其职业标准、职业准入门槛。郑宁注意到,网络直播已经悄然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网络主播职业化的路径愈发清晰。
董宇辉是当下热度较高的网络主播之一,这位曾经的新东方英语教师在网络直播间的表现被网友们称为“知识带货”。他说:“来到直播行业之后,我一直尝试发挥自己的能力,例如在直播中结合生活经历和文化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冷凇认为,强魅力、强创意、暖情感可能是未来主播培养的重点,“从因为真漂亮、真便宜下单,到因为有创意、有意思下单,未来可能是因为长见识、可信任而下单。”
但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当前主播账号超过1.3亿个,但是从业人员仍然良莠不齐,门槛相对比较低。加强对主播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真正让培训有实效,非常重要。当下,虽然各个平台都在对主播进行培训,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评估。“有的直播平台就是弹窗告诉主播有什么政策发布,但他到底看没看、学没学,则没办法跟踪。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真正把法律政策及时宣导给主播。”郑宁说。
另一方面,当前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如何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摒除唯流量论,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郑宁说。
加强多中心多主体监管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把关,道德品行、文艺水平、社会评价相统一,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搞流量至上。
业内人士认为,双效统一是网络直播行业监管的首要基本方向和原则。“网络直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整个行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冷凇说。
郑宁则指出,网络直播行业的监管还应当遵循合作治理的原则。“单靠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中心、多主体共同参与合作,除了平台、经纪机构外,还需要行业协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等相配合。”郑宁说。
此外,业内人士还指出,从政府层面来说,如何让相关法律政策具有可预期性,使标准更加明确,程序能够更加正当,能够保障各方参与主体申述申辩、救济方面的权益,包括监管如何更加精细化而不是“一刀切”,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冷凇认为,在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基础上,网络直播行业未来会在垂直精分方向深入发展,“直播的发展是文化升级、情感共振升级带来的消费升级和共鸣升级,所以未来垂直类的知识课堂、励志大讲堂、个人才艺等,肯定会把整据了解,国家广电总局将进一步指导网络平台、经纪机构等开展好网络主播培训,积极支持申报网络主播为新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