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转移社保,需要跑几趟?过去辗转多地,费时费力;如今只要动动手指,一次不用跑!
来自浙江温州的黄女士想把自己的养老保险关系从福建厦门转回温州,若在过去,黄女士需要跑到转出地开凭证,再到转入地申请,来回奔波办理至少需要45个工作日。如今,她只需动动手指就成功办结,前后只花了15个工作日。“一次不跑,省了路费还节约时间,高效又便捷!”事后,她高兴地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不跑腿”“即时办”“少材料或零材料”,日益成为群众办事常态,这背后是人社系统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人社服务质量攀升的结果。
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是行风建设的重要引擎。2020年以来,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广泛开展,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越来越多人社服务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人社部通过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掌上12333、电子社保卡等全国性服务平台,提供了48项“一网通办”应用,失业登记、社保查询、待遇申领、职业资格等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已累计向社会公众提供业务访问达百亿人次。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5亿人,4.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社保“一卡通”广泛应用到参保缴费、待遇领取、就医结算、就业服务、乘公交、进公园。小小社保卡,能办很多事。
以“互联网+人社服务”为依托,各具特色、管用可行的“土特产”“一招鲜”不断涌现,把行风建设这张亮丽名片擦得更亮。深圳启动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打造“零跑腿、零排队、不见面、自动批”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标杆,并逐步扩容至人才引进、社保征收、社保待遇领取等业务领域,惠及1200万申请人。上海推出“上海市养老金领取证”电子证照服务,600余万名养老人员只需通过手机动动手指,随时随地就能查询和使用。
提升服务质量,离不开改革创新。2020年起,一场“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席卷整个人社系统,10个以上关联事项打包办、20个以上高频事项提速办、更多事项简便办、异地事项跨省办,人社服务气象更新,惠企便民跑出“加速度”。
浙江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人事工资管理以及社保、公积金等业务从线下转到线上,实现“一个平台办理、一张表单申请、一次不跑办成”。福建将所有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50%以内。青海公布“不见面”事项、“一次办”事项、取消证明材料等5张人社业务标准化清单,推进提速办理,企业和办事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服务无止境,行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人社系统不断自我加压。2021年,在继续推进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跨省办基础上,人社系统又推出特殊情况上门办、服务下沉就近办、服务全程一卡办、探索免申即办等服务,让企业群众“跑腿”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简、时限越来越短、体验越来越好。
借助银行、基层平台等力量,人社部门全力推进人社服务“就近办”,群众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20.9万个经办网点“走进”人社政务服务电子地图,群众可精准定位、一键导航,一查即准、一找即对。无需主动申请,大数据自动推送,“免申即办”让企业群众坐在家里,就能收获惊喜。
聚焦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求,人社系统完善传统服务,推动智能服务适老化改造,拓展上门办、无感智办等服务方式,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广西南宁开设“老年人业务办理专窗”,增加全流程“一对一”服务;湖北荆州每个村、社区配置1—2名“协理员”,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服务;江苏、广东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领取社保待遇人员“无感认证”……
越来越便捷、贴心、有温度的人社服务让群众赞不绝口。“老伴卧病在床十几年,我也不懂智能手机操作,孩子又不在身边,每次资格认证都犯难,工作人员来家里帮我们,这种服务帮在我们心坎上!”南宁市武鸣区的卢凤兰老人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