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强调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目标是2019年至2021年,三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以上。
目前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展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中提到3年目标是5000万人参加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这就意味着在行动中需要大批专业而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进来。但是很多地方都存在培训资源短缺、职工培训难等问题。所以方案中提到培训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
在院校和培训机构中虽然拥有现成的教师,但是什么样的教师是最适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呢?
专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应该大量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或“三师型”教师。
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如“教师 +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
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着手,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理性的综合解释。
而三师型教师是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符合一定条件: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务(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工作。
企业

而作为另一个培训主体企业中,应该轻文凭、重技能,启用企业中拥有丰富工作经验、拥有高技能、实践操作极强的高级技师来担任技能培训的工作。
甚至在一些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院校和培训机构还需要紧紧地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去当客座讲师。
随着未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技能人才被培养出来,他们除了能够成为企业运营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能为师资队伍补充血液,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