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推进河南现代化建设、助力新时代河南更加出彩,多角度了解“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具体工作,《对话民生》节目推出系列访谈《河南“能力作风建设年”,我们这么干》,本期聚焦教育系统“能力作风建设年”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8月30日做客节目的嘉宾是河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吕冰、郑州轻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志坚。
省教育厅“能力作风建设年”是怎么安排部署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吕冰:省教育厅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等“十大战略”,紧盯省委“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工作任务,开展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和“比学习、比干劲、比能力、比超越”活动,推动党员领导干部脑子里有思路、眼睛里有问题、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提升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高等教育起高峰方面: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提质进位。大力支持7所高校11个学科重点建设。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动“大部制”“书院制”“院办校”等改革。
在职业教育建高地方面:加强一流职业院校和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积极探索“职教高考”等制度,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着力打造一批职教集团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学院,聚焦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在基础教育促优质方面: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引导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优质服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探索义务教育集聚发展、集团化发展试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发展。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怎么样?面临哪些困难?
吕冰:今年我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1.7万人,较上年增加11万人,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连续第四年居全国第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上进展还比较平稳,疫情反复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行业及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从市场岗位供给量来看,上半年招聘岗位数量明显减少,其中文旅、住宿、餐饮等行业最为明显。二是今年全省各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考工作,都不得不暂停或推迟了,有的一直到七月份才基本考试完成。三是毕业生求稳的心态比较重,升学或到体制内就业的愿望愈加强烈。很多学生都是在等升学考试和行政事业单位招录工作结果出来以后,才决定是不是要去找中小企业其他岗位的机会。
吕冰:一是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连续出台了稳就业“16条”等系列优惠政策,从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拓宽渠道增就业、抓重点群体保就业、强技能培训促就业、优就业服务帮就业、压实责任抓就业等多角度,全面强化了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保障。
二是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今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成立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我省成立了由省教育厅、人社厅等32个省直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细化了每个单位的任务分工,定期召开碰头会、推进会,周周报计划、日日报进展,凝聚合力全力促就业。各厅局也深入发掘行业潜力,争取增加更多的政策性岗位。今年,各省直单位共提供政策性岗位19.5万个,较上年增加3.1万个。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科研助理、城乡社区专项等项目,均在国家专项计划的基础上翻一番。全省18个地市的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来促进毕业生就业。
三是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岗位。省教育厅在全省部署开展了“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活动”,共走访企业1.3万家,新开拓岗位26.7万个。
四是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全省教育系统共组织招聘活动7009场,其中线下活动156场,线上活动6637场,直播带岗216场,参会单位达7.1万余家,提供市场化岗位295.3万个,有42.3万名毕业生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了就业。
今年郑州轻工业大学的整体就业情况怎么样呢?
张志坚:郑州轻工业大学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7000余人。2022届毕业生共7400余名,目前就业状况良好,就业方向主要为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尤其是在机械制造、电池、食品等轻工行业,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明显突出,这与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密切相关。
张志坚:主要还是受疫情影响,学校封闭管理,企业无法入校开展招聘,招聘岗位也相对往年有所减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法直接面对面交流。尽管学校组织了大量岗位,利用校园网络形式密集向学生推送,但由于线上招聘形式的局限性,效果不够突出。另外学生对升学考研、较高薪资、大中城市就业地点的要求,都对今年的就业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暂时不就业,继续“二战”考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张志坚:一抓关键时间。招聘季,充分挖掘校园、校友、校地三方就业资源,充分保障岗位供给;考研、公招备考、面试阶段,专题辅导和点对点指导相结合,实施精准指导;离校后,建立就业“需求-建档-推荐-销账”跟踪帮扶台账,一一动员,反复沟通,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
二抓关键难点。强化卓越工程师班、毕业生参与合作企业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等供需对接就业引导项目;建立校级职业规划咨询室,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因人施策,分阶段提供启蒙引领、个体咨询、择业就业全链条服务;开展校友“职”语、“就业半月谈”活动,充分发挥就业典型引领作用等,破解“慢”就业难题。
还有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环节,要强化就业育人,聚焦 “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从源头规划入手。
吕冰: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我想同学们也要做好“四有”准备。
一是有目标规划。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不仅要从大学入学做起,随着今年我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实施,“不分文理科”“志愿填报专业优先”等要求,提前了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时间节点,学生从高中阶段就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格,新生和毕业生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系统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是有正确态度。面对就业压力,一些毕业生“求稳”心态增强,把升学、考公考编作为就业的唯一目标,有不考上誓不罢休的劲头;一些毕业生把留在大城市作为就业必要条件;还有少部分畏惧就业,在家“躺平”“啃老”。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基层就业项目或是县乡农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在那里,青年大学生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三是有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广阔的择业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也必然反映到人才市场中来。
四是有知识储备。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这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条件。其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再次,还应注意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具备进行社会活动所必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下一步,省教育厅已经制定了详细规划,要进一步加强高中阶段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应赛事和实践活动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