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烟台黄渤海新区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引育工作、在鼓励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金蓝领”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自2019年起,黄渤海新区试点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将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同时依托自主评价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开创了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
2022年6月,黄渤海新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集聚青年人才来区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和《烟台黄渤海新区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为鼓励企业申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大力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引导企业结合生产实际,采用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的考核方式,对职工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被认定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的,给予认定主体3万元补助;对在“十大特色产业园”内,并被认定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的,给予认定主体5万元补助。企业通过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标准化体系培养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区财政按1000元/人的标准对企业给予补助,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0万元。
新区聚集了众多的工业企业、人才平台,拥有各类市场主体6万多家、工业企业3000多家、省市区级技师工作站12个,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90家,技能人才总量8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产业与人才互促融合、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加快崛起成为区域性人才集聚中心、创新化人才培育高地。
为突出企业、院校“双主体”作用,新区内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依托烟台市技师学院等品牌院校,开展新型学徒制,精心选派培训工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承担培训任务,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的衔接,有效促进学员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的“双提升”。
此外,公司遴选了一批老员工、老师傅担任企业导师,结合生产线讲授实操技能和工作经验,切实把培训做实、做好。
组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老师傅反复交流探讨,结合公司特点精准制定培训方案,力求课程内容“生产化”“胜地化”。积极开展“车间+教室”互动教学,通过整合师资、技术、设备和场地等,将教室搬进车间和工位,做到生产线上教学、产教深度融合。
针对工学矛盾突出问题,公司将同一课程安排到多个时间段,员工自主选课,解决集中培训难问题。开辟专用培训生产线,方便员工实操训练,给员工提供最好学习保障。大力推行线上培训,开设20门线上课程,累计学习时长1.5万课时。
经过一年培养,除个别离职员工外,共有415名学员通过高级工考试,通过率96%。
为促进技能人才培育,烟台黄渤海新区出台“青年人才来区就业创业”金十条规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对承办职业技能竞赛的单位,按竞赛工种给予奖补。
每个竞赛工种参赛并取得高级工(三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人数超过80人(含)-200人(含)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补;超过200人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补。各工种比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五名,并对获奖选手分别发放一次性奖励5000元、3000元、2000元、1500元。
对获奖选手优先推荐参加烟台市技术能手评选和烟台市及以上级别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原职业资格低于高级工(三级)的,竞赛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考核均为合格者,推荐上报晋升高级工资格;原职业资格低于技师(二级)的,理论知识合格、实际操作考核为优秀者,推荐上报晋升技师资格。”
富士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技能比武,以赛促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员工立足本职、提升技能,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富士康烟台园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今年大赛共设置了“供应链管理师、冷做钣金工、压力机(生产线)操作工、印制电路机加工、印制电路镀覆工”5个赛项,几乎涵盖了SMT和机械加工所有工种,既是擂台,又是平台,所有技能人才都可以在这个“擂台”上同台竞技,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技术水平。
正如参赛选手赵瑜蕾所说:“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意志,也使我深刻感悟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正内涵……”
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备的培育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融合应用场景。本次黄渤海新区首届技能竞赛参赛人数近3000人,涉及比赛工种达15个。
截至目前,该区已成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68场,涉及工种56个,通过竞赛的高技能人才7024人,其中,获得“区技术能手”称号的1066人,获得“市技术能手”称号的77人,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迸发出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