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去年开始分批实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至此,以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专项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正式确立。
什么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指由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以下统称评价机构)在备案职业(工种)范围内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所颁发的证书。证书由评价机构独立印制并发放,政府部门不参与监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主要应用于用人方的职业技能评价制度。该证书与国家对技能人才的评价制度紧密联系,其设计目的是通过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国家的技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核心要义是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制度渊源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认定的职业(工种)范围及标准
申请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职业(工种)的名称、编码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中的技能类职业(工种)(准入类除外),以及后续公布的技能类新职业(工种)一致,且已具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证书等级划分
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
证书享受的政策待遇
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者,可以享受到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等的技能提升补贴、就业创业补贴、高技能人才引进、技能落户、抵扣个税等多个政策待遇。
评价方式
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规程(试行)》(人社职司便函【2020】17号)的相关规定,评价机构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评价内容和方式,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工作业绩评审、过程考核、竞赛选拔等方式,对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水平的科学客观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