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这样的消息经常在网络刷屏。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刚着陆,说着“北京明白”的“90后”年轻总调度高健,在网络走红;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95后”博导冯磊的信息,登上热搜……
有这样的年龄数字让人记忆深刻。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天舟一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
“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
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坚持实践标准和贡献导向、突出“高精尖缺”,优化人选结构、严格选拔条件程序、提升人选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选拔5批近2.5万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基本覆盖科教文卫、工农业生产、国防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以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为重要抓手,上下衔接、梯次跃进的专家培养选拔制度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工程引领,铸魂育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集优势资源,聚培养合力,探索建立起“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重点工程建设、民生福祉改善方面,引领创造了众多进入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博士后培养的“孵化点”越来越多;聚焦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办好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和“揭榜挂帅”平台;完善博士后经费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改革,统筹使用各类人才、科技等经费基金,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888个,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近30万人。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博士后人才,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从湖北省“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到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从福建省推出“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到广东省积极构筑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一项项各具特色的博士后培养和引才计划,大幅度提升博士后制度吸引力,不断打造博士后培养的新高地。
加强继续教育,经常性地进行知识更新,是创新创造不断涌现的助推力。紧贴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要求,举办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技能领域,培养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分期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步推进培训项目、专家师资、教材课程、课题研究、在线学习等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地区行业发展需求在哪里,工程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稳步实施,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不断涌现、高水平工程师队伍不断壮大奠定着能力基础。
开展特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关爱。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坚持需求导向,紧贴新疆、西藏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坚持目标导向,加快培养新疆、西藏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完善新疆、西藏特培工作制度机制;坚持结果导向,鼓励支持学员返岗发挥作用。采取选派学员赴有关省(区、市)进行为期1年的特殊培养、组织专家服务团送技到边疆等方式,为新疆、西藏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新疆、西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人才保障。
专题讲座、教学查房、临床会诊,16名全国儿科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来到天山南麓的阿克苏,为基层医务人员面对面解疑答惑,手把手传经授技;西藏日喀则市的巴桑片多作为特培学员来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学习一年返岗后建立起该市第一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在教育、医疗卫生、农牧科技、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播下了希望之种,为促进新疆、西藏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添砖加瓦。
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专业技术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为创新创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在培厚着创新强国人才强国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