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技能人才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能人才 >

北京:淬炼新时代技能人才大军

发布时间:2022-10-13    阅读次数:

人才造就伟业,时代呼唤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不断改革创新、破解难点堵点,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基本满足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技能大军正在形成。

规模培训增技能提素质

职教兴国,技能兴邦。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发挥职业培训稳就业、保就业作用,聚焦高精尖、城市运行保障和生活性服务等领域企业职工开展稳岗兴业技能提升培训,同时针对本市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打造“1+X”培训政策体系,集成29项部门培训补贴政策,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超300万人次,劳动者稳定就业和转换岗位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全国率先推出“以训稳岗”“以训兴业”新模式,支持11.3万家企业稳岗扩岗和技能提升。

在全国率先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2015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决定在江苏等12个省(区、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2021年6月,人社部、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提出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让新入职员工接受高质量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让转岗员工达到“转岗即能顶岗”。2019年至今,本市共有200余家各类企业(国企、民企、中小微等)参与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涉及新能源汽车、文物修复、电子商务师等200余个工种,累计培养3万余名学徒。

首钢集团技能大师刘宏,自18岁毕业后来到首钢,作为一位年轻的姑娘,立志学电气焊,她苦练技艺,成长也很快,现在她是首钢技术研究院领衔带头的技能大师,首钢集团专门成立了刘宏首席技师工作室,她带领博士、硕士和高技能人才进行钢铁新产品研发。

现在“师带徒”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就是新型学徒制。新入职的员工不只是跟着师父学技能,也组织他们到院校或者是请老师到企业来,给他们讲授专业知识。这样传授技术有师父,讲授知识有老师,企校双师、工学一体,目的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有知识的技能人才。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针对技能人才培养启动了首都“育才工程”,包括两个计划:一个是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登攀”计划,另一个是针对技能人才的“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主要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这四个方面展开,目的是结合首都产业发展、城市运行保障以及市民生活服务等需要,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培训,让劳动者从无技能到有技能,从低技能到高技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首都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让技能人才闪亮舞台

“时装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中国选手胡萍……”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颁奖典礼上,来自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18岁姑娘胡萍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收获了北京选手在世赛的第一块金牌。


从一名技师学院的学生,登上世界技能大赛的巅峰,成为时装技术领域的世界冠军,再到留校任教,并成为中国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的教练。技能竞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圆梦舞台。“走技能之路同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眼下胡萍正在进行预备班训练,为参加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围绕竞赛项目来培训技能人才,针对性更强,培训时间短,强度大。在短期之内,这些选手经过培训参加比赛,脱颖而出成为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本市不断健全具有首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形成了以世赛、国赛为引领,市级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北京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以赛促训、以赛练兵、以赛选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有87万人次参加了国家、市级、区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2.6万人次通过竞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带动300万人次进行技能比武、岗位练兵。通过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扎心底,技艺砥砺精进,更多人在“好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就好业”。

全面推进技能等级认定

必要的社会认可,是技能劳动者应有的成长环境。那么技能人才该怎么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建立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自主评价。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63家机构通过备案,涉及职业(工种)399个,17.7万名企业员工已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取证,职工领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技能工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创造了更多的效益,企业劳动关系也愈发稳定……

“从技能鉴定到认定,企业和社会评价组织有了完全独立的自主评价权,从组织报名、考试考评再到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履行主体责任,而政府部门的职责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参与具体认定,转为服务和监管,帮助企业制定自主评价方案、技术标准,通过对开展认定的企业现场考察和专场评估,做好政策答疑,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当好‘裁判员’。”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最终,通过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切实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为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提供广阔天地。

如今,社会上不断涌现出像“网红主播”等新职业,针对这些新职业,也可以通过社会化评价的方式开展技能等级认定。今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首批选定了互联网营销师等20个新职业,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包括企业、社会团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在内的社会评价组织,它们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确定评价内容,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综合评审等方式,对新职业劳动者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服务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改善新职业人才供给质量结构,加快培养适应首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此外,本市还打造“不拘一格”破格晋升绿色通道。坚持以用为本,不唯年龄、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比例,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破格晋升职业等级。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破格评为正高级职称;在京工作的世界技能大赛铜牌以上获奖者及其项目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教练组组长,可按规定破格评为高级职称。对直接参与2019年北京世园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运行保障工作的技能人才,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破格晋升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

打破技能工人成长“天花板”

建立完整、成熟、稳定的职业发展通道,是各行各业提高职业吸引力的关键。


近年来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这与对技能人才的激励表彰分不开。本市对技能人才的奖励激励办法主要有评选、表彰、技能大师名字命名工作室,还有物质奖励。截至目前,本市已经组织了六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和八批“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评选表彰活动,这些获奖的高技能人才都获得了一次性奖励或津贴。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奖励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截至目前,本市共获评中华技能大奖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87人、全国技术能手82人;评选出北京市突出贡献人才149人,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599人。建设38个国家和市级培训基地项目,19个世赛项目集训基地,建设14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拓宽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技能人才更有目标、有方向、有奔头,?国家鼓励企业探索实施“新八级”制度,也就是在初级技工以下设立学徒工,在高级技师以上增加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今年9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特级技师评聘试点企业征集工作,经过层层评选,共有8家企业16个职业通过备案,可以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

另外,本市还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去年底,印发了《关于做好技能人才薪酬激励相关工作的意见》,支持企业探索建立“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核心就是,企业可以设计“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方式,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可以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分配形式,使得他们的工资与贡献相匹配。

同时,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技能人才激励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一批国有龙头企业率先建立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实现技能与待遇“双提升”。比如首钢集团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评选“首钢工匠”,一次性奖励10万元,每月发放1万元工匠津贴。北京电控不断拓宽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评选奖励公司级首席技师,不仅体现在工资上,还和技能人才的培训、体检、休假等待遇结合在一起,关心关爱技能人才。

各行各业都需要技能人才,都离不开技能人才。今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按照党中央对人才队伍建设、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积极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观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支持、帮助和服务广大劳动者凭技能就业,走技能成才之路,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