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全媒体视听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全媒体视听 >

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的转型路径

发布时间:2022-10-11    阅读次数:

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组织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副刊作为报纸文化的“风向标”,亟须直面媒体变革浪潮的冲击和挑战,把握全媒体生态规律,在转型中发挥地域特色、找准内容定位、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坚守中有突破、传承中有创新,在融合发展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报纸副刊面临的现实难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传统纸媒日渐转型的大背景下,副刊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也在经历被新媒体挤压的尴尬阵痛期。虽然不少报纸副刊意图通过改版转型来摆脱困境,但由于固有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限制,要彻底解决运行模式陈旧、主题内容单一、编辑团队老化、优质稿源枯竭、互动方式落后等彼此牵连的系统性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些曾经彰显纸媒魅力、已经形成品牌的报纸副刊正以倔强的慢性消亡方式,强烈地警醒着从业者,有效转型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报纸副刊转型的优势条件


报纸副刊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回顾中国报业史可以发现,优秀的报纸副刊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和社会的同频共振,而这条“副线”的蓬勃发展,在推动知识启蒙、思想进步、文化繁荣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报纸副刊有着独特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副刊的思想文化属性,让地方纸媒副刊成为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深厚的人文情怀,也是广大当地读者对副刊难以割舍的重要因素。尽管纸媒读者流失,但大部分流失的读者是因为可以从便捷的新媒体端找到同质化新闻信息,反倒是能够真正满足区域内读者精神需求的经典副刊,在留住忠实读者的同时,帮助报纸和读者在文化观念的共鸣中建立深层次的价值连接。如《华西都市报》从2017年起,将其副刊《宽窄巷》从原来的周末版充实到每个工作日出版,其庞大的读者群便是支撑起副刊由“配菜”到“主菜”的有力后盾。


报纸副刊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和公信力。传统媒体从信息采集、内容编辑,到排版审核直至印刷发行,都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因此,报纸等纸媒作为优质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依旧保持着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反观目前的新媒体,为抢先机、蹭热点、吸流量,往往忽视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因此,报纸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声誉,也是副刊实现价值重塑的重要保障。


报纸副刊转型的有效路径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传播市场,报纸副刊想要突出重围,重新占有一席之地,应当积极顺应媒体融合潮流、主动变革思维方式、用好政策支持红利,从践行媒体融合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加强运营团队自身建设等方面入手,深化报纸副刊全面转型,在提升“融合力”中增强“生命力”。


守正创新,推进多元多样发展。全媒体时代下,主动触网早已成为纸媒转型发展的业界共识。意图扩大受众的覆盖面,从而保证对纸媒的关注度,就必须利用智能媒体平台和技术对传统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造。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为读者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文章,增强读者在内容上的停留时间和转发意愿,从而提升报纸副刊的影响力,副刊不仅要用精品文章、优秀主题策划配合做好主流宣传报道,还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原创内容的加工与传播,与融媒体大平台内的电视、广播、网络、客户端互补协作,创新开发出适应新时代的新媒体大副刊作品,部分副刊品牌栏目和作品还可转化成书籍、电影、电视剧等延伸产品。例如,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在《绍兴晚报·人文周刊》上推出“越读越有味 全民读好书”荐书专栏,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撰稿分享阅读心得,每篇文章均可扫码阅读。“越牛新闻”客户端集纳专栏文章,形成二次传播,每年还对有代表性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实现再次传播,对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立足本地,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地方报纸明显的地域化特征,决定了其读者群体的地域亲近性。地方纸媒副刊善于立足本地打造深度地域新闻和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栏目,这都是保持其独特性的有效手段。副刊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一大抓手就是深耕地域文化、讲好地方人文故事。围绕本地地域文化开展选题策划、内容编排,无疑更容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发读者对字里行间所表达思想的情感共鸣。例如,《绍兴晚报·人文周刊》充分发挥绍兴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资源,设置多个主题版面挖掘本土历史,追寻文化根脉,展示现实生活,强化文化符号。“赏游风”版面在介绍本地名胜古迹、历史遗存之余,注重讲好其背后的人文典故和民俗流传。“老绍兴”版面深入解读在古籍文献、书画作品、诗词歌赋中的绍兴印象,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本地读者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越人志”版面通过讲述绍兴人的时代故事,让读者感知同一地域空间下身边人的生活经历,形成正向的教育引导。其他如“新知堂”“周一见”等主题也都通过对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关注,使《人文周刊》逐步成为当地文化体系中具有较高品位的交流空间。


注重内塑,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副刊的格调和质量,取决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对于报纸副刊采编人员而言,首先,应当加强关于媒体政策方针和文件精神的学习,注重新闻道德责任操守,强化全媒体新闻观念;其次,要加强采编人员的数字内容意识建设,培育既能写得了专业深度内容,又能生产新媒体作品的“多面手”队伍;再次,要丰富采编人员的立体化知识结构,加强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掌握,定期补充新的传媒专业理论知识和线上网络操作技能知识,培养能适合融媒体时代发展下的全能记者和编辑。在打造优质创作团队上,报纸副刊要与当地专家学者、艺术界人士、文学爱好者等群体保持密切联系,从中发现并稳定一批能够生产高水准文化产品的作者,为他们开设主题多样的专版专栏,并以此吸引带动更多的文化人士为副刊积极撰稿投稿。同时,还要积极在读者群体尤其是青年读者中挖掘创作者,通过发表具有青年特征和青春气息的作品,让报纸副刊成为青年群体追捧的文化园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地方报纸副刊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报纸副刊要在守好阵地、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用好新媒体传播技术,革新运营思路策略,积极寻找新的有效突破口,努力使报纸副刊成为读者想看、爱看、常看的地域文化精品,发挥好文化熏陶、审美教育、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