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坚持政府推动,着眼于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就业扶贫格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依托脱贫攻坚总机制,建立中央重视、部省统筹、部门推进、市县党委政府全力抓落实的工作组织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工作部门出台配套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开展劳务协作、鼓励就业创业、开发公益岗位等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坚持全面推进和聚焦重点相结合,注重精准帮扶、落实责任、兜牢底线,加强督导督促和责任管理。各省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对接,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人才、资金等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及时总结推广就业扶贫工作经验做法,加强宣传引导。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等社会实体作用,坚持市场主导,着眼于构建就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就业扶贫既着眼短期内真脱贫,又注重长期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两业融合”,实现贫困人口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以各种经济补贴、税费减免、资金补助等引导企业等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加强“岗位供给清单”和“就业需求清单”的精准匹配,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劳务协作实现外出转移就业。
三是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分类施策,着眼于建立质量高韧性强的就业扶贫格局。初步形成了省内劳务协作、重大项目与贫困县结对子的劳务协作新渠道,开发了一批就业扶贫专门岗位、公益性岗位等托底帮扶新手段,优先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升就业稳定性与应对就业风险的韧性。
四是充分调动扶贫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坚持因地制宜,着眼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充分挖掘了贫困地区在劳动人口、特色产业、闲置土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有效融合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各地创设了一批扶贫车间、就业驿站、社区工厂、卫星工厂等就业创业新载体,对于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等给予政策扶持,通过专项培训计划与提升技能行动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技能本领。
启示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和扶贫载体增强就业支撑能力。首先,通过产业发展促进转移就业,推进“两业融合”,实现贫困人口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是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滞后,脱贫攻坚以来,各地区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富民产业体系,并且积极开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次,积极发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最后,充分挖掘市场前景好、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符合贫困人口技能特点并且可分散转移加工的项目,通过发展并完善扶贫车间、卫星工厂等扶贫载体,在优化产业链布局的同时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就业。
二是加快建立并完善公益岗位长效机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公益岗位扶贫是随着就业扶贫出现的新扶贫方式。围绕精准扶贫和提升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双重目标,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地设岗。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的引导和推动,激励贫困人口更多地参与当地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强调“享受福利”与“参与工作”的双向关系,让贫困人口在通过劳动换取报酬的同时收获价值感和获得感,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随着公益岗位扶贫实践的发展,岗位的开发与设置也从护边护林员等生态公益岗位,拓展到诸如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基础设施管护、农村组织建设等有利于当地扶贫开发和村庄治理的岗位,以及儿童照料、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性质的岗位,极大地拓宽了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渠道。
三是深入强化扶贫与赋能相结合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就业扶贫重在扶智和赋能,各地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并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条件。
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包括实用技术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等,帮助贫困劳动力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转型中岗位需求的变化。其次,通过各类教育、培训加强贫困人口的就业意识。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培训,通过提高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语言适应和交往能力,增加其就业机会。最后,大力开展创业扶贫,通过政策优惠、提供补贴等形式,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推动就业扶贫产生最大效应。
四是不断提高组织程度和完善就业服务增强就业稳定性。加强扶贫劳务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并打造就业服务“一条龙”,是促进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巩固就业扶贫成效的有力保障。
首先,各地积极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劳务协作,一方面,通过扶贫车间等载体、供应链延伸等方式,将产业就业资源从东部地区向贫困地区转移,增加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对口支援机制、省内结对帮扶机制等,引导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其次,努力将就业服务下沉到基层,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提高就业政策的可及性。最后,切实维护贫困劳动力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跟踪服务,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应急维权、临时援助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