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署发力四季度就业再攻坚行动,要求各地抢抓年底前时间窗口,因时因势优化服务,聚焦目标、聚力冲刺,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力保障就业大局持续稳定。各地迅速行动,抓好细化部署,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政策宣传、重点摸排、招聘服务和困难援助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一起来看北京、辽宁、吉林、
黑龙江、安徽、湖北、甘肃
有哪些稳就业好举措
按照发力四季度就业再攻坚部署要求,北京市以助企纾困为突破口,积极为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温暖,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有效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市就业大局保持稳定。
12月12日上午,市委书记尹力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听取并回应企业诉求,压紧压实各区党委政府责任,持续开展企业大走访,用好“服务包”制度和12345服务企业热线,助力企业快速复工达产,带动就业增长。市复工复产防控组定期收集企业诉求,下发督办通知单,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题调度,系统梳理企业面临困难,强化责任单位联系对接,加大惠企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和保护企业发展活力,为稳就业保就业积蓄更大力量。
制定《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从4方面提出12项具体举措,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税费、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等优惠政策;衔接拓展社保费缓缴、扩岗补助等原有政策安排;针对市场主体相对集中的诉求,聚焦产业发展,优化政策措施供给,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截至11月底,累计缓缴社会保险费135亿元,惠及3.5万家企业,促就业资金支出79.6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30亿元,带动就业岗位25.3万人。
受疫情影响、“两节”临近等因素叠加,离京劳动力增多,企业缺工问题凸显。对此,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三建立、三发挥、两保障”工作机制,即:建立工作专班、服务清单、保障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响应企业诉求;发挥就业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职业技能培训作用,提高信息知晓度、招募时效性和培训精准性;在政策支持和责任落实上全力保障。四季度以来,帮助多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急聘员工、扩大产能,从餐饮行业调剂员工“跨界支援”美团买菜、盒马生鲜、物美超市等生活服务类企业,切实保障重点急需企业用工。
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服务专员作用,细化就业意愿摸查,分类整理就业需求,优先向企业进行推荐。积极采集企业招聘岗位信息,通过“中国公共招聘网”“就业超市”平台和急聘专栏、“百姓就业”微信公众号、调频102.5“就业在北京”栏目等集中对外发布,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更多劳动者尽早实现就业。截至11月底,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1%,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5.9万人,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6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辽宁
辽宁按照发力四季度就业再攻坚部署要求,抢时间、出新招、抓难点、重实效,全力推动市场主体发展和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就业大局持续稳定。
打破省地、部门工作壁垒,集中力量办大事,成立活动专班,省厅“一把手”牵头,专项开展“春暖辽沈·援企护航”保用工促就业十大行动、“奋斗正青春·筑梦在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双百日攻坚行动和“精准服务促就业·暖心援助惠民生”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攻坚季行动,31项具体活动与年初确定的39个方面就业服务计划同步实施,多管齐下,确保了全年就业服务不打烊,各类重点群体不断线,各项重点任务不松懈。全省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6万场,发布岗位320.7万个次。
将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列入省政府重点推进的“十大民生实事”,坚持高位引领带动,制发专项实施方案,严格实名登记造册,落实结对重点帮扶。针对每名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半月谈”,至少每半个月通话了解一次就业情况和困难需求,及时采取合理必要措施帮助其摆脱困境,确实无法通过市场化就业的予以兜底安置,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和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截至11月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6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制发《2022年全省就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考核方案》,落实落细就业再攻坚工作任务,对国家、省重点关注的就业核心指标和工作开展量化考核。针对地市实际科学划分4类考核对象,围绕重点指标、重大政策、资金使用及工作成效制定4大类共计45项考核指标,清单化压实压细属地工作责任,确保政策能落地、服务有真招、攻坚见实效。
全省大力开展人社厅局长“直播带岗”专项活动,省、市人社厅局主要负责人203人次走进直播间,为劳动者线上解读就业政策、宣传重点企业和推荐就业岗位。在引领带动下,全省共计开展直播带岗2959场次,在线观看人数累计3700余万人次。沈阳“舒心就业”模式、大连“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及“网格化就业服务”均已成为辽宁就业服务品牌,各地同步争创富有本地特色的便民务实服务模式,市市有特色,地地有亮点。围绕创建基层社区就业服务圈,打造有温度的基层社区就业品牌,对38个国家级和169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给予1225万元奖补。
吉林
今年四季度以来,吉林省认真贯彻就业再攻坚部署要求,重点针对线下就业服务受阻问题,加力推进全省统一的“96885吉人在线”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服务效能提档升级。
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平台指挥中心,强化全省人社系统形成上下贯通、区域互动、集中发力的有机整体;以“吉林智慧人社”为基础研发平台指挥调度系统,结合人社系统“两员一师”(就业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专员和创业就业指导师),强化对重点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精准摸排和“一对一”帮扶;整合现有求职招聘信息系统打造平台网站,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强化找工作、招人才、高校毕业生服务、云招聘、视频面试等网络服务功能。
全面推广和应用“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人社领域基础信息和业务经办数据的归集治理,实现线上线下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全方位、全流程、精细化服务。研发零工市场微信小程序,把“马路市场”改变为“云端市场”,把路边“蹲活守活”变为指尖上“挑活选活”。运用96885指挥调度系统,将帮扶的重点群体和重点企业以任务工单形式分配给就业和人才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包保服务。
省人社厅联合省国资委、省教育厅、省工商联等部门面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推广服务平台,宣传就业公共服务新理念;与吉林日报、新浪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广播《一“职”有你》、电视《今晚·就业在“吉”》就业服务节目,通过邀请就业专家、企业做客直播间解读政策、介绍企业用工,以及入企探访的形式,拉近政府、企业和求职者距离,让“96885”深入人心。
黑龙江
四季度开展就业再攻坚行动以来,黑龙江省以用人单位和求职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就业进基层助企暖心活动,有效促进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以就业之稳促进经济之稳、社会之稳、民心之稳。
打好助企政策服务牌,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四进”活动,积极推广“直补快办”模式,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落实率,截至11月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23亿元。打好人社专员服务牌,组建1785人的人社服务专员队伍,包联服务企业3544户,开展服务13895次,纾解企业困难2260个。打好专项活动服务牌,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各类专场招聘会发布岗位38.5万个,吸引33.2万名求职者参与。截至11月末,全省举办招聘活动569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05万个,登记求职75.8万人次,帮助11.4万人达成就业意向。
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及时按下切换键,就业服务活动线下转云端,全程在线“不打烊”。唱好线上服务主场戏。活动期间,哈尔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动9区9县实现了微信矩阵招聘服务,全域用人单位信息共享、岗位供给同步联动。黑河市爱辉区念好就业帮扶“稳、促、帮、护、兜”5字诀,不因“静默”延缓就业服务质量。唱好零工服务一场戏。创新创建“来活儿”等零工平台、结合规范建设线下零工驿站,最大限度地帮助劳动者解决求职难题。唱好劳务品牌助力戏。在做大做强“桦南家服”等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具有地域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特色的劳务品牌快速发展,“龙江指工”“齐齐哈尔烤肉”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崭露头角。
聚焦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重点发力。织密青年就业服务网,紧抓毕业季关键时段,举办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系列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开展入校入企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三送”活动,招募见习岗位3.5万个,在岗见习1.2万人,发布适合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4.6万个,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前探一步”。织牢乡村振兴服务网,结合暖心活动,深入挖掘手工编织项目灵活就业岗位,帮扶153户企业稳定生产,吸纳20248人灵活就业,其中837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织密困难人员保障网,通过就业援助活动认定援助对象2.2万人,走访慰问1.1万人,组织困难人员专场帮扶活动399场次,提供援助岗位9.6万个,726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对市场化难以就业的1025名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保障安置就业。
安徽
根据发力四季度就业再攻坚工作部署,安徽省抢抓年底前时间窗口,推动政策落实再加速、服务保障再加密、困难兜底再加力,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
印发专门通知,成立省就业攻坚工作专班,明确重点任务分工,进一步压实各地各部门稳就业工作职责。11月中旬,省人社厅及各市人社部门多种方式开展调研督导,形成高位推动、横向互动、纵向联动的就业攻坚合力。
坚持稳字当头,下好助企纾困“先手棋”,顶格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特困行业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等政策,优化“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经办模式,确保人社惠企政策应享尽享、速享即享。开展保障企业用工八大行动、稳就业“百日攻坚”行动、“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着力解决疫情期间企业用工难问题。
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分类梳理面向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等不同群体和市场主体的政策举措,开设政策宣传专栏,举办“人社微课堂”网络直播节目,扎实开展“四进一促”活动,提升政策知晓度。积极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信息摸排和就业帮扶工作,切实掌握其就失业状况、岗位及培训项目需求,分类提供“1131”就业服务。
坚持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搭建多样化对接平台。常态化开展“2+N”特色招聘活动,依托安徽公共招聘网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加强岗位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截至11月底,全省共发布“2+N”线上招聘会26294场,举办线下招聘会18964场。参会用人单位43.5万家,提供就业岗位1056.8万个,进场求职561.1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85.1万人,签订劳动合同19.2万人。
紧盯企业规模裁员、农民工提前返乡、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规模失业等风险隐患,加强监测排查和预案准备。巩固就业援助“暖心活动”成果,依托“三公里”就业圈,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全省已有2584个社区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覆盖全省城市社区的88%,10.3万户企业入驻“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累计发布招聘岗位108.6万个,服务求职者92.2万人次,有效促进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就业服务。
加强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排查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稳步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专项行动,支持外卖送餐、网约车、网络货运、快递行业建立企业工会,开展新业态集体协商。组织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执法月活动,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湖北
四季度以来,湖北省认真贯彻发力四季度就业再攻坚部署,顶住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力做好返乡人员就业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稳就业工作,省委书记王蒙徽、省长王忠林书面调度全省就业工作情况,分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返乡人员就业和服装产业发展工作。省人社厅召开全省“冲刺四季度、就业再攻坚”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及早部署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工作。迅速组织工作专班赴重点地区实地调研走访,协同地方制定完善返乡人员再就业工作方案。启动“1+4”应急工作预案,及时调度全省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情况,加强形势监测和研判。
会同重点地区组建促进湖北籍务工人员留粤务工工作专班,主动对接并争取广东省人社部门支持配合,充分发挥深圳办事处、广东商会和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沟通联络、慰问安抚等工作,尽量将务工人员稳在当地。加强返乡务工人员情况摸排,建立返乡务工人员实名制工作台账和企业用工需求清单。目前,共收集省内就业岗位44.1万个,其中重点地区8.2万个。
出台返乡创业新10条,深入推进“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返乡创业示范创建,认定第四批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和示范项目,掀起新一轮返乡创业热潮。通过发布一封公开信,推送一份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对就业困难人员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措施,为返乡人员提供“1133”就业服务。1-11月,全省新增返乡创业5.9万人,带动18.8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全面推广电子化审批模式,截至11月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万笔,发放金额201.5亿元,达到去年全年贷款总额的159%。
甘肃
四季度,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对稳就业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甘肃省坚决扛牢稳就业政治责任,持续巩固“大就业”工作格局,着力加强风险研判,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工作,全省城乡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针对疫情对生产生活秩序、重点群体就业造成的冲击,连续印发三个指导性文件,围绕开展线上“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百日攻坚”行动、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活动、农民工反季节务工等,提出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组织召开全省人社系统重点工作推进会、就业工作调度会,通报工作进展,部署做好应对疫情冲击、岁末年初人社和就业领域各项工作。各级人社部门特别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始终坚守岗位,保障正常运转,服务未曾中断。
深入推进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活动,组织专班与省内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对接,广泛收集、不间断发布就业岗位信息。同时,优化直播带岗内容,开展线上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化解焦虑情绪、做好职业准备。截至12月上旬,累计举办“直播带岗”活动1531场,13名厅局长、9名市(州)长和市县区151名人社局长走进直播间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发布就业岗位75.4万个,吸引52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5.6万份。
加强返乡回流务工人员监测和再就业服务,对其中的脱贫劳动力给予重点帮扶。积极促进陇东南地区劳动力资源和河西地区岗位潜力优势互补,引导更多劳动者在省内有序流动,有效缓解省内“用工荒”问题,3月初启动省内东西劳务协作工作以来,已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136场,陇南、天水、定西等市州向河西五市输转14.5万人,其中有组织定点输转2.4万人。着力推动乡村就业工厂转型持续发展,累计建成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541个,吸纳就业9.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7万人。近期,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为减少务工时长缩短造成的收入损失,加强与传统务工地就业机构和企业对接,广泛收集岗位信息,通过“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反季节务工。11月份以来,仅临夏州积石山县已先后三批组织724名务工人员赴广东、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务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