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技能人才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能人才 >

深化“四链”融“合” 打造“养人之城”

发布时间:2023-04-07    阅读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称赞合肥是个“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并祝科技人员“创新愉快”。合肥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城市战略定位,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养人之城”“创新天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走活了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NO.1

平台融合:用“夯基垒台”助力人才“好戏连台”
合肥凭什么“养人”?首先靠创新平台。作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和国家实验室首批首挂城市,合肥始终把平台建设作为服务人才的重中之重,心系“国之大者”,保障“国之重器”,服务“国之栋梁”。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分类制定人才支持举措,只要“值得”就一定“舍得”,去年科技投入2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投入占比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22年,合肥跃居全球“科研城市”第十六位、前进4位。

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合肥正在加快建设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针对大科学装置人才队伍特点量身定制扶持措施,布局先进光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配套建设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功能载体和教育医疗等辅助设施,打造科技、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的未来大科学城。目前,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0余个,正是这些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国之重器”,让合肥集聚众多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其中,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战略领域集聚人才超7000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合肥诞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合肥致力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为产业发展点燃引擎,让人才在更多更好更高的平台上挥洒才智。依托合肥国家实验室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入列首批国家试点,合肥量子产业已集聚企业47家,量子领域企业数、专利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仅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三家企业就已集聚人才超千人,其中硕博人才近300人。

量子产业只是合肥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合肥已形成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地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数量居全国城市并列第4。“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居全国城市第1位,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集聚各类人才超40万人。

去年以来,合肥先后成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首批建设城市;2022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总量实现两年翻番;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户,总量实现一年翻番;科创板上市企业居全国城市第6位、省会城市第2位。曾经的“科教基地”,如今已是“科创名城”“产业名城”,“科里科气”成为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NO.2

生态融合:让更多“行家里手”能够“大显身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凸显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近年来,合肥市加快构建以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人才支撑、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为重点的创新生态体系,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支持政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广泛集聚各类人才。

优化人才创新生态



为推动原始创新和源头供给,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合肥市2020年出台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在每年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正向赋权+负面清单”,已支持百余名科研人员牵头开展关键领域应用基础研究。

与此同时,合肥充分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创新多种方式与全国各地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共建37个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海内外研发人才3500余人,开展各类科研项目2800个,涌现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推动城市发展和高校院所相融共生、共同进步。

2022年7月,合肥举办“才聚合肥·揭榜挂帅”活动,精选325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面向全球集中发榜,签约项目超百个,进一步完善了“原始创新+协同创新+企业创新”的生态闭环。


打造成果转化生态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合肥建立了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成果发现”环节,成立专班常态化对接高校院所,2022年已建库摸排成果超1000项;在“成果评价”环节,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制定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在“成果转化”环节,打造安徽科技大市场,围绕“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强化安徽创新馆成果展示、转化交易、孵化服务功能;在“成果应用”环节,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全面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三类场景,每年新增应用场景100多个。

目前,合肥正在全力建设“科大硅谷”,链接全球知名高校院所校友网络,在科技和人才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搭配政策、基金、场景等工具,运用市场化、体系化手段服务全球优质人才项目在肥落地生根。


构建基金投资生态



从京东方到长鑫存储,再到蔚来汽车,近年来,合肥做了许多“无中生有”“新题大做”的文章,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用许多来肥投资者的话来说,“合肥是一个很懂产业的城市,成功靠的是手艺、不是手气”。合肥坚持以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探索出国有资本领投、社会资本跟投的“科创+产业+资本”的投融资模式


现在的合肥,已建立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包括市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等,构建了全周期差异化的基金投资体系,助力人才团队、人才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其中,2022年新设的种子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总规模达到5亿元,风险容忍度达到50%,已立项人才项目75个,有效起到了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撬动力”作用。目前,合肥国有资本在战新产业领域累计投入资本金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NO.3

政策融合:推动更多人才从“抢过来”到“抢着来”
合肥始终把“精准”贯穿人才政策谋划、出台、调整的全过程,基本形成覆盖各类别、各层次、各发展阶段人才的政策框架体系,并逐年优化迭代,力争政策好用、管用、耐用,让人才愿意来、情愿干、不愿走。

去年以来,合肥锚定国家战略,聚焦科技和产业人才发展需求,密集出台相关政策。2022年1月,《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安徽省首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2022年6月,在全面梳理以往涉才文件基础上,集成出台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为各类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创业融资等一揽子需求,实现政策“一口出”、一网通办,让人才“一单清”、一目了然。2023年3月,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创新、投资、融资、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定20项具体政策举措,出台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密集落地,全面形成科技、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的动力引擎。

2021年以来,合肥还从在肥高校院所中,引进46位优秀专业人才挂任市直单位副职,既为地方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也为人才提供了“对策变政策、文章变文件、谋划变规划”的实战平台。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合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立业“护航”,为城市创新发展引来了源头活水,注入了强劲动力。人才评价方面,持续优化升级人才分类目录,将各类人才计划整合为“产业+专业”人才计划,推进人才项目“评定分离”改革,更加精准评价人才、服务人才。放权松绑方面,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赋权减负。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政校企深度融合的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由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三方共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今年计划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才、创业人才、投资人才3000人以上。

NO.4

服务融合:让人才既能“一见钟情”又能“日久生情”
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合适的人,是幸运。引来的人才如何留得住?合肥饱含深情,破解人才急难愁盼,倾一城诚意,邀天下英才。

2022年11月,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的国际人才公寓、合肥高新区的擢秀园人才公寓等6处高品质产权型人才公寓开启配售,人才可按条件购买90-220平米户型。安徽蜀山城投置业公司负责人说,产权型人才公寓配售,较好解决了人才在住房方面的迫切需求,对吸引和集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合肥实施人才安居行动,为新入职重点领域的大学生提供3年免租住房或等额租赁补贴,让暂时“买不起”房的大学生能先“住的上”,边安居就业、边安心生活;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也比照享受此政策。

保障人才安居只是合肥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的一个缩影。聚焦人才服务部门化、碎片化等痛点,合肥建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整合资源打造“五个一”精准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人才办事便捷度。即:公开服务事项,制作“一张图”;链接服务资源,开通“一个码”;梳理政策条款,编制“一本册”;优化服务平台,推行“一站式”;开展人才调查,完善“一个库”。

为解决人才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合肥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为人才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将在肥“两院”院士列为市委保健对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有入学需求的,就近就便协调安排到优质公办学校就读……合肥正全力破解城市快速发展、人才加速聚集带来的“甜蜜烦恼”,不遗余力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合肥。

实践证明,哪里人才多,哪里发展就快;哪里人才强,哪里发展就好。合肥将强化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有机统筹,深入推进“四链”融合,努力让更多“风华正茂”的人才,来到“风雨兼程”的合肥,共创“风生水起”的辉煌,奋力开创新时代“养人合肥”人才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