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
资质荣誉
欣辰优势
企业文化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继续教育
新职业
专项职业能力
其他业务
欣视角
欣动态
技能鉴定
职业教育
地方新闻
政策文件
技能人才
聚焦就业
全媒体视听
微信二维码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发布时间:2023-04-17 阅读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本刊组织“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系列报道,欢迎关注。——编者
坚持举荐制、认定制筑强人才工程引才“风向标”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改革重点人才工程遴选机制,聚焦“青年、海外、高端”导向,创新人才举荐制、认定制,有效提升引才的精准性、安全性。变革引才新机制。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建立“随到随评、即评即补”工作机制,项目申报全年受理,创新开辟市人才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重点推荐、重大创新平台择优推荐等10类人才项目直接进入终轮评审,在海外前100高校院所任职的青年人才、双一流高校校长择优举荐的海外青年人才等10类人才项目直接认定入选的“10+10”申报直通车,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引才。新一轮甬江人才工程遴选支持402个高端人才(团队)项目,同比增长30.1%,其中24名优秀人才通过举荐认定直接纳入遴选。创新引才新模式。突破原有单纯依靠专家评判鉴别人才的传统模式,开辟“资本引才”新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慧眼识才”,对获民间资本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创业团队,可按实际到位投资额的30%给予资助,最高达2000万元,让市场化、产业化前景好的成熟项目真正脱颖而出。同时,对入选的创业团队,直接纳入甬江人才工程,给予信用贷款额度、企业发展资助、省“两创”团队配套资助以及各类生活服务保障,为人才创业安居提供全方位持续扶持。截至目前,共遴选支持127个“资本引才”团队项目,带动民间资本投融资31.1亿元。开辟引才新渠道。聚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产业人才发展需求,打造全球科技人才云图,链接全球400万家机构、超3000万名科研人才,绘制人才全球分布图,织密全球猎才网络实现“一键找人”。鼓励市场化引才,创新设立猎头费补助、“引才伯乐奖”,鼓励人才中介组织引进和举荐人才。创新海外工程师柔性引才渠道,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累计引进工程师2200多名,推动企业直接新增产值507亿元、增加利税45亿元。坚持真授权、授实权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强磁场”面向重点区域、重大平台,开展市级授权松绑综合改革,赋能一流科创平台打造一流人才载体。聚焦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创设特殊政策。聚焦“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定位,举全市之力建设甬江科创区。制定人才专项政策,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人才市场化评价、外籍人才停居留便利等方面先行先试,宁波大学、甬江实验室、轨道交通集团等4家单位获批省级人才工程自主评定、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技能人才自主认定等5项省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科技创新、配套服务等首批重大项目165个,总投资预计超2000亿元。截至目前,甬江科创区已集聚全市34%的市级人才、43%的省级人才、45%的国家级人才,正向体制最灵活、人才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人才改革试验区迈进。聚焦科创平台建设定制改革举措。面向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等重点创新平台,“一平台一政策”出台授权松绑专项改革举措。对甬江实验室,突破性实行“两个直接”(人才由用人单位认定,直接享受人才政策、直接入选人才工程)和“三个自主”(职称评聘、项目管理、薪酬自主确定),推动甬江实验室快速集聚近300名科研人员。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实行经费“包干制”和“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多人。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支持自主制定国际化人才评价认定办法,快速集聚4名院士、35名核心教研人员。对宁波大学,赋予“双一流”力学学科人才自主认定,密集引进7名力学领域领军人才。聚焦一体平台建设强化协同赋能。围绕融入长三角、唱好“双城记”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人才互认、平台互联、服务互通,人才一体化发展加挡提速。浙江创新中心创新实行“科技飞地”管理体制,对入驻的长三角区域人才企业给予不改变注册地、最高3年免租的专项扶持,累计入驻213家人才企业,其中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8个。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试点开展沪上高层次人才引进认定突破社保、个税、年龄等限制条件,并推行人才分类认定互认,人才职称、职业资格通用等创新举措,集聚沪上人才超300人,服务沪上人才1800人次,入选全省首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甬舟人才专家服务一体化加速推进,1.5万名甬舟人才专家直接纳入双向服务范围,对应享受景点旅游、酒店民宿、体育场馆等方面优惠政策,实现人才服务“同城待遇”。坚持破“四唯”、立新标打造人才集聚企业“主阵地”坚持“人才谁使用谁评价”,创新看技术先进性、看市场认可度、看目标可达性和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等“三看三重”人才及项目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创新市场化人才激励机制。放宽制造业“大优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人才认定标准,对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革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在职人才,根据年工资性收入情况,可对应市人才分类目录相应层次进行人才认定,给予相应人才政策支持,真正让“实绩论英雄”、让“社会评人才”,今年“大优强”等重点企业新引进大学生数占全市总量13.3%,累计汇聚了全市17%的省级和23%的国家级人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高校院所开展股权、期权激励,目前宁波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均已出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实施办法,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规定以作价入股方式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最高可按90%分配给成果完成人。创新多元化人才流动机制。着眼满足重点平台、重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对享受(保留)事业身份的诉求,创设宁波人才院,出台人才院入院人才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可纳入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管理,按规定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目前已确定首批10名入院人选。探索“技术高管”“产业教授”制度,双向遴选一批高校教授到企业担任技术高管、企业高工到高校担任特聘教授,支持江北先行先试,聘任首批6名“产业教授”,推动高校与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攻关。创新专业化人才评价机制。聚焦破除人才评价“四唯”弊端,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范围,面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全面赋予中级职称自主评审权,海天集团、吉利汽车等龙头企业主导制订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并组织开展省级评审,300多家用人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价,全市60%以上的产业技能人才由市场自主认定。加大技能人才评价创新力度,出台政策,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推动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等。
坚持举荐制、认定制
筑强人才工程引才“风向标”
坚持真授权、授实权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强磁场”
面向重点区域、重大平台,开展市级授权松绑综合改革,赋能一流科创平台打造一流人才载体。
聚焦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创设特殊政策。聚焦“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定位,举全市之力建设甬江科创区。制定人才专项政策,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人才市场化评价、外籍人才停居留便利等方面先行先试,宁波大学、甬江实验室、轨道交通集团等4家单位获批省级人才工程自主评定、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技能人才自主认定等5项省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科技创新、配套服务等首批重大项目165个,总投资预计超2000亿元。截至目前,甬江科创区已集聚全市34%的市级人才、43%的省级人才、45%的国家级人才,正向体制最灵活、人才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人才改革试验区迈进。
聚焦科创平台建设定制改革举措。面向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等重点创新平台,“一平台一政策”出台授权松绑专项改革举措。对甬江实验室,突破性实行“两个直接”(人才由用人单位认定,直接享受人才政策、直接入选人才工程)和“三个自主”(职称评聘、项目管理、薪酬自主确定),推动甬江实验室快速集聚近300名科研人员。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实行经费“包干制”和“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多人。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支持自主制定国际化人才评价认定办法,快速集聚4名院士、35名核心教研人员。对宁波大学,赋予“双一流”力学学科人才自主认定,密集引进7名力学领域领军人才。
聚焦一体平台建设强化协同赋能。围绕融入长三角、唱好“双城记”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人才互认、平台互联、服务互通,人才一体化发展加挡提速。浙江创新中心创新实行“科技飞地”管理体制,对入驻的长三角区域人才企业给予不改变注册地、最高3年免租的专项扶持,累计入驻213家人才企业,其中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8个。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试点开展沪上高层次人才引进认定突破社保、个税、年龄等限制条件,并推行人才分类认定互认,人才职称、职业资格通用等创新举措,集聚沪上人才超300人,服务沪上人才1800人次,入选全省首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甬舟人才专家服务一体化加速推进,1.5万名甬舟人才专家直接纳入双向服务范围,对应享受景点旅游、酒店民宿、体育场馆等方面优惠政策,实现人才服务“同城待遇”。
坚持破“四唯”、立新标
打造人才集聚企业“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