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河北省保定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组织实施“人才领航”行动和“智汇保定”聚才计划,突出抓好“聚、融、统”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新时代人才工作水平,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保定场景凝聚人才力量。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京津吸引人才。
选聘特聘专家。在吸引京津高端人才智力上,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全省率先制定了《保定市特聘专家服务管理办法》,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采取“候鸟式”引才方式,柔性引进112名特聘专家,其中“两院”院士44名。特聘专家为全市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实施“银龄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银龄健康医疗计划”“银龄社会治理计划”,吸引京津等地优秀退休人才到保定进行讲学、诊疗、社会治理,首批发布岗位96个,涉及108人,打造“银龄人才”集聚高地。
开展“百名干部到保挂职行动”。强化与知名央企、金融机构、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邀请了103名高端人才到保定挂职。其中,17名正处级干部挂任县(市、区)委常委、副县(市、区)长,市直单位党组副书记、副局长;48名副处级干部挂任副县(市、区)长、市直单位行政副职。挂职干部在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城建规划、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大力实施“1530”工程。保定市政府与创新教育人才研究会合作,采取“1530”模式培养本地校长、教师,即1个名校长团队培养5名校长学员、30名教师学员。目前,来自全国15个省的46位知名校长率领41支名师团队、410名教师帮扶保定22个县(市、区)。在此基础上,与河北大学、创新教育人才研究会三方共同创办双卓学院,第一期学制2年,共招收学员603人,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卓越校长和专家型卓越教师。
开展“科学家活动月”系列活动。举办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大会、院士专家保定行等一系列活动,签署精准医疗、干细胞研究、医学人才培养等领域项目57个,总投资183.55亿元。目前,已与69个全国学会、2100余名院士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在全国65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排名中位居第一,多项国家级学术交流活动永久落地保定白石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人才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融入发展、促进发展、引领发展。保定市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多点发力,以人才“关键变量”赋能产业“最大增量”。
注重发挥人才在重点产业中的“强磁场”作用。围绕全市“医车电数游”、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都市农业等7个主导产业,整合多方面资源,采取“1+4N”的形式创建7个重点产业人才联合体,形成多方协同、产才融合、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人才工作新模式;围绕国际医疗基地建设,制定《保定市2023年度国际医疗基地人才引进的若干措施》,以人才支撑推动国际医疗基地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围绕助推长城汽车发展,制定《关于支持长城汽车公司(保定)的人才政策服务包》,紧扣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围绕体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奥运冠军之城”建设,制定《加快培养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若干措施》,实施“冠军回乡”计划,建设以体育竞技为主,教学、科研等专业为补充的高水平体育人才队伍;围绕“数字保定”建设,制定《关于支持数据服务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打造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赋能产业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注重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用创新链集聚人才,以人才链助推创新。在全国较早实行“揭榜挂帅”制度,以科技项目集聚优秀人才,继2021年9月面向全国发布首批19项科技需求榜单后,2022年全年又发布三批108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目前,已有54个项目被中国农科院、西安交大等各类人才和科研团队成功揭榜;在全省率先推行“城市合伙人”制度,印发了《“城市合伙人”评定管理办法》,将在保定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形象、宣传推介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工作者、智慧智囊团队、重大项目投资者和文教社科体育卫生等领域的名人命名为“城市合伙人”,首次评定15至20人,给予系列奖励和优惠政策。
注重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催化剂”作用。在全国率先建设“博士农场”,研究制定《关于建设“博士农场”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支持“博士农场”建设的若干政策》,签约落地51家“博士农场”,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择涿州开展“大学小镇”工作试点建设,出台《涿州市打造“大学小镇”试点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激发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开展“农把式”职称评审,制定《保定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实施方案(试行)》,113人获得初级职称资格,进一步调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谋划开展了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精准匹配近千名农业专家教授到乡镇、村、农业企业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依托“百农国创”集聚多名农业权威专家和领军人才的优势,探索建立了“党建+乡村产业”联盟,助推产业创新、集体增收、农民共富。
注重发挥人才在青春友好城市中的“助推器”作用。制定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保定就业创业的十二条措施》,提供就业岗位十万个,目前已落实73000余个;开展2022年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践,吸引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5030名在校大学生到保定实习实践,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吸引青年人才融入城市发展,为其在保定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保定市坚持“统筹”理念,注重在四个方面进行统筹,形成多方协同抓人才的生动局面。
政策统筹。坚持总体设计与靶向发力相结合,统筹制定人才政策,确保政策的系统性和覆盖面。对涉及人才的宏观政策,均由市委人才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进行起草,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后下发;对于专项人才政策,由相关部门提供初稿,市委人才办进行政策把关,报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后下发,确保全市各项人才政策的衔接配套。近两年来,全市共制发人才方面的政策文件44个,其中,综合管理类政策23个,专项人才类政策21个,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推进措施,为人才工作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力量统筹。注重凝聚各方面力量,做到任务统一部署、力量统筹协调、工作一体摆布。每年年初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全年人才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印发年度《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表,对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年初安排部署、年中调度督导、年末考核评估的工作运行机制。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轮流抽调人员到市委人才办集中办公,每人半年时间,强化了市委人才办的工作力量。
资金统筹。强化对人才工作的资金优先保障,研究制定《保定市人才发展准备金管理办法》。市级每年拿出5000万元准备金,按照年初制定的《市级人才发展准备金重点支持方向》,用于重点人才工作的专项支出。各县(市、区)全部相应建立人才发展准备金制度,为全市人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资金保障。
制度统筹。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专家服务保障等多项制度,全市37名市级领导、166名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级干部和35名市委组织部干部共联系院士专家535人;坚持以考核促落实。研究制定《保定市人才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和人才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对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考核步骤和考核结果运用;实施人才工作“督办卡”制度,对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人才反映问题集中事项,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发放“督办卡”,限期解决;探索建立人才政策宣传专员制度,选拔了8000余名市、县、乡、村四级宣传专员,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才政策宣传网格化体系,切实打通了政策落地见效“最后一公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蓬勃发展的人才事业推动下,保定正阔步迈上新征程,一座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正在厚积薄发、拔节成长。保定将继续紧紧围绕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工作主线,奋力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实施“智汇保定”聚才计划,打造人才保定标志性场景,让更多人才向往保定、汇聚保定、扎根保定,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贡献保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