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的重点任务在于,以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充分发挥涉农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为先行县提供规划咨询、协同创新、集成示范、园区建设、成果转化、主体培育、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科技支撑。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先行县共建方案,探索一个技术支撑模式;开展科技短板攻关,解决一批技术难题;组织专家蹲点服务,建设一批展示基地;探索数字信息引领,建立一批智慧农业试验区;联合地方各级部门,建成一批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政产学研联合协作,发挥企业、社会的主体作用,依靠和发展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生态环保技术革新,打造一批宜居乡村;立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一批科技创业创新人才。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先行县的共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是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有益探索。目前,在技术创新方面,综合技术集成熟化不足;在成果转化方面,供需主体对接不畅;在技术推广方面,县域获取先进技术解决方案相对较难。共建先行县通过搭建稳定合作平台,创建协同共赢机制,以基层一线为主凝练农业科技创新需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落地,率先打造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样板。
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需要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来支撑,需要培育大批基层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产业发展带头人及高素质农民群体,需要科技助力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乡村。共建先行县通过农业农村部统筹组织、地方协调推进、技术单位对口支撑,集聚优势力量与资源,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加快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抓手。共建先行县可充分发挥对口技术单位学科齐全、人才众多、成果丰硕的优势,精准对接县域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从生产到加工到品牌创建,推动科技、人才、资本、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在县域集聚,加快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共建先行县的探索,着眼于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对于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先行县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走出一条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路子。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探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打造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三个要义”。
其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基础。
农业农村部在部署先行县共建工作的时候明确指出,县市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认识先行县建设的目的意义,把握好县域主导产业的科技化、县域农业经营管理主体的高能化、县市党委政府科技决策的机制化三方面的本质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把“物、人、管理”“三个现代化”有机融合、加速推进。
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再到“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层层递进,考验的是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2022年9月8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迎来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客人,一天之内密集安排了四场活动。从上午的政府座谈会、企业交流会,到下午的实地调研,晚上还安排了区政府系统“业务知识大讲堂”,为区政府干部讲授阿里巴巴数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提升干部数字化业务水平。
襄州区正深入推进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探索构建先行县联盟机制。此次邀请阿里巴巴集团来访,襄州的目的很明确,链接阿里资源,为区内龙头企业数字赋能,引导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牵线搭桥,探索构建共建联盟机制。先行县共建工作助力襄州荣获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区)、全国小麦制种大县、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等荣誉称号。
成绩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襄州区把共建先行县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将先行县共建工作纳入全区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加强工作调度和考核激励,形成了领导小组+共建办+部门+社会组织全面协同的工作架构。
今年,24个县(市、区)被列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这24个县,分布在东中西部,农业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县委县政府重视三农工作,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并以先行县作为重点推进。
先行县共建工作的要义之二,是对口技术单位的主动支撑、积极行动。
开展先行县共建工作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刘小军教授被学校委派挂任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负责先行县工作的推进,为共建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
南京农业大学与兴化市建立了定期会商协调机制,研究重大问题,确保共建工作有序开展。在校地双方数十次的对接、 研讨中,确定了聚焦兴化大米、大闸蟹等特色产业需求;通过“揭榜挂帅”遴选产业首席,组建了7支联合攻关团队和1支模式构建团队,帮助地方引进120余项新品种;校地产业专家共同编制20余项产业技术规程和生产技术要点。
为推进兴化先行县建设工作,南京农业大学营造全校参与氛围,创设政策支持共建工作。学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工作开展实效,对服务团队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在KPI指标认定、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考核评优等方面适当倾斜。同时做好联合攻关团队及模式构建服务团队的服务保障,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校推进先行县共建事宜,专款专用。
对口技术单位在先行县共建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在共建工作启动之初,农业农村部就集合了8个部属单位、23所共建大学、30个省级农科院,共61个对口技术单位。这些技术单位大多与共建县在一些领域已建立初步协作关系,有一定合作基础。共建工作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全面对接、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
先行县共建工作的要义之三,部省联络的协同支持是保障。
农业农村部和省厅围绕共同目标,强化部省协同支持,并建立经常性地督促指导机制,加强联合调研督导。
农业农村部正努力构建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先行县共建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国共建工作;加强督促指导,每年组织先行县共建工作交流培训;加强政策支持,整合现有资源向先行县倾斜;压实各方责任,设定考核指标。
目前,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已经制定了分省包县方案,设26个包县联络小组,负责协调服务,全司干部每人联系1–3个县。
24个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中,江苏省占有3席,为全国之最。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将先行县共建工作写入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列入《省“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省“十四五”农业科技和环能发展规划》,要求共建工作规定动作要全面准确完成,自选动作要有特点、有影响、有创新,探索机制方法,形成创建经验。
江苏成立了厅先行县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处长挂钩联系制度,每位处长联系一个县、一个科技单位,上接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下连市县党政和农业农村部门、左右协调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六方协同推进共建工作格局。
“我家每亩地2022年的净利润增加了5000元以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的西瓜种植户闫军坦言,“蔬菜博士”的指导,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利通区是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021年11月,宁夏农林科学院与利通区政府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次年3月,宁夏农林科学院在当地成立了蔬菜博士(专家)工作站等多个工作指导站,开展技术攻关、整装技术示范和乡土人才培养。
闫军种植西瓜已有25个年头。25年间,西瓜产量基本保持不变。2022年,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于蓉的帮助下,闫军进行了技术改造升级,在解放人力物力的同时,利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随着先行县共建工作的推进,广大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果。
在新疆玛纳斯县,农民通过APP、微信群、QQ群、直播平台,坐在家中即可享受专家教授、农技人员的技术普及服务;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16个农业基地立牌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8800亩,土地垦造项目新增水田1140亩,撂荒地复耕1288.28亩,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6%;在福建省光泽县,中药材专项行动带动全县种植道地和名贵中药3万亩,帮助2300个种植户平均增收6000元;在陕西省合阳县,产业振兴科技服务及万名农民进农校共计培训农民2万余人……
先行县共建工作,为地方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探索还在继续。2022年8月17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先锋计划”启动,如今已举办了四期培训班。以加快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为抓手,打造科技、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县域样板,探索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