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选取了东中西部九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源较禀赋较弱的中小城市,多维度、系统性分析了其人才政策,总体看,中小城市人才政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人才政策工具单一。九市人才政策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都聚焦于物质和服务两个层面。一是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型”政策,包括创新创业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研究场所、政策支持等形式;二是支持人才安居乐业的“保障型”政策,主要包括发放生活补贴、提供人才公寓、发放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额度等;三是提升人才贡献率的“服务型”政策,如职称评审直通车、智力成果转化变现、研发贷、人才贷等。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持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支持等政策工具相对较少。
人才政策倾向明显。完整的人才政策体系包括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开发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等内容。目前中小城市人才政策普遍倾向于以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为主的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涉及人才开发、流动、后续服务等人才管理政策内容较少。
人才政策覆盖面较广。大部分中小城市都尽量立足于自身的非对称优势,对人才支持范围进行了扩展,比如将中专生、技校学生、预备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纳入人才政策支持范围,发放生活补助。又如,将博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配置更多绿色通道保障范围,让更多优秀人才享受优待和便利。
总体看,中小城市主动出击,学习一、二线城市引才经验,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导向作用,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内容存在同质化。中小城市人才政策内容具有同质化倾向,在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工具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一是政策目标的“同质化”。各地人才政策的目标指向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短期目标在于筑巢引凤,集聚优秀人才;长期目标则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政策内容的“同质化”。从各地人才政策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涉及电子信息、文旅融合类、生物医药类、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合性非常高、区分度比较低。三是政策工具的“同质化”。各地人才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大体相同,主要是围绕物质激励和服务优化两个层面进行,不同城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数量上的“政策力度”。
人才市场化配置水平较低。梳理中小城市人才政策发现,人才市场配置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表现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多,涉及高端人才猎头、人才项目评估的专业化服务基本缺失,导致人才市场信息不够全面和灵敏,难以根据人才存量、流量及社会需求,迅速、有效、合理地加以配置。
政策牵引缺乏多元化。受限于经济实力和城市能级,中小城市虽然竭尽所能加大人才引育投入,但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人才引育政策所展现出的优势并不明显。中小城市受限于自身发展客观因素的影响,政策牵引方式以资金牵引为主,多为满足人才引进后生活、安居等方面的刚性需求,但从长期看,城市整体环境、事业发展平台、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等才是影响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其集聚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也更加关注事业平台带来的发展机遇,而目前中小城市人才政策普遍对人才更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度不够,对科技创新、金融投资、产学研结合等各类创新要素聚集关注度不高。
政策宣传缺乏多样化。各地在政策宣传上缺乏差异化宣传,对人才政策在宣传媒介上推送的内容基本相同,针对不同人才层次缺乏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渠道宣传;未针对人才信息获取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调研发现有60.99%的人表示主要通过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了解、关注人才政策,但同时有62.65%的被调研者表示最希望通过传统的、官方的渠道获得具体的政策信息。
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各中小城市要充分利用这一战略契机,立足自身实际,明确自身定位,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增强人才政策精准度,进而构筑人才比较优势。
——明确城市定位,创新政策工具包。
因地制宜地创新人才政策,就是要充分正视城市定位、重点产业定位的差异,立足城市发展实际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
引才政策特色化,打破在政策资助、公共服务等方面层层加码的同质化引才手段,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建立城市的人才需求数据库,联合重点高校、龙头企业,加速产研院和新型研发机构招引布局,形成“高端平台+创新团队+未来产业”的新发展格局。
配套资源“套餐化”,可探索“套餐式”“政策包式”的引才政策,即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意愿,自由搭配政策组合,既体现精准满足需求的人性化关怀,也防止政策资源的浪费。
创新创业场景化,立足城市实际,以场景供给提供创业机遇,鼓励支持青年开展新经济创业,着力解决青年创业启动资金、成果转化、场地支持等方面的难题,持续提升青年创业成功率和城市人才吸引力,进而推进人才、城市、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发挥市场作用,创优人才引育体系。
人才资源优化配置,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归位,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在人才政策制定过程中属于引导、保障和支持的“服务者”角色,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或是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行业企业所需的人才数据库等,同时要充分凸显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方式,政策制定模式应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在人才政策的调整、执行及效果评估等环节,要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如高等院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其他非政府组织一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政策全过程的效率及质量。
培育市场人才资源主体,大力扶持培育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尤其是涉及高端人才猎头、人才项目评估的人才资源专业化服务机构,实现人才引育多渠道,并建立市场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整合人才信息要素,分析人才供需现状,更有针对性的引才育才。
——优化政策牵引,提高政策吸附力。
城市品质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吸引年轻人聚集的隐形“名片”。一、二线城市能实现人才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品质、城市活力息息相关,中小城市要提高政策的吸附力,需在市场主体、平台建设、城市功能上持续发力。
推进创业平台建设,重点鼓励支持打造人才聚集特色空间,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主题众创空间;围绕商业街区、社区等打造主题创业街区、创业楼栋;构建市场化、专业化、全方位的孵化培育机制,并支持创业导师到各类创业平台开展创业辅导,以加速各类创新创业青年人才集聚。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文化消费、体验消费和时尚消费等城市新场景打造和新业态培育,加快托幼、义务教育、医疗保障、文化休闲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升级。加快科技创新、金融创投、会所律所、知识产权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集聚,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使中小城市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乐园。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策引导力。
有效宣传是政策更好实施的关键。人才政策作为地方招贤纳士的主要举措,其宣传效果直接影响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及运用。中小城市要提升政策影响力,增强人才政策的宣传效果是首要之举。
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宣传,针对域内高校学生,在学生实习、就业筹备期,要积极主动开展人才政策进校园活动,开展综合性人才政策宣讲;针对外地高校,在持续推进平台合作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媒体力量,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区域联盟等优秀青年聚集地对接,以在更大范围内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宣传人才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同时还要加强对域内企业的宣传,可组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人才政策培训会,让其知晓政策的具体导向和实施范围,把政策讲深解透,增强在外招揽人才时的专业性。
加强宣传针对性,按照人才获取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宣传,在扩大人才政策宣传范围和广度方面更多采用大流量新型媒体进行宣传,以求让更多人去关注、评论和转发,有效促成“二次传播”;而对政策实施细则更多利用电视、报纸、期刊和宣传手册等传统渠道进行宣传。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