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业生涯选择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的引导
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朝气蓬勃、潜力无限,正处在人生的兴旺时期,另一方面面对无限可能的未来,他们难免会有迷惘。如果弄不清楚自身的定位,他们可能在人生最关键的时期迷失方向,怠惰不前:要么蹉跎岁月,要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事业,浪费才华。所以一名善于为学生着想的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以法学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导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在校期间每个阶段都应当做的事情。入学之初,第一要务是“学”。在知识积累阶段打牢理论基础,才能提升专业素养,从而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3]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导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合格的法学研究生在勤奋学习之外,更应当努力将基础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与法治进步中出现的真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而在研究生的后期阶段,导师更应该关心提点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近两年的相处,导师对于学生的禀赋特长、志趣性格等终会有更深入地了解,这也便于导师因材施策。导师可以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对其予以指导,或推荐往届学生为他们分享经验,最终真正帮助学生走上最适合自己成长成才之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同时,教师应当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帮助学生更清醒地认知到自身在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中的定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也正在为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因而新时期教师更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是引导青年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将事业追求融入国家建设,投身强国伟业,这也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二)学生生涯选择的出发点与步骤
求职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前期的实习,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明确自己的求职兴趣和方向;第二步在自己确立的兴趣和方向基础上,进一步跟随着目标去追求你所热爱的事业。其中第一步明白自身的兴趣所在或适合自己的职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意味着要进行多次的试错。这就要求教师凭借自身的阅历和判断,结合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其正确的指导。《论语·先进篇》就曾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4]这样的道理放到现代教师指导研究生寻找合适工作的环节中依然适用。
同样以法学类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如果学生第一学位有理工科的学科背景且认知、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通过学习和实习,对专利等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多有研究并表现出很大兴趣,则宜“做加法”,将法学与理工科完美结合,成为专利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如果学生志在考公,则宜“做减法”,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研究生生涯的后期应该集中精力备战考试,不宜再尝试其他于考公无实际意义的实习。一加一减之间,突出体现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也切实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方面的优势:集中精力,解决特定时期的主要矛盾。
对于第二步,确定目标后需要坚决执行。尽早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久久为功。在实际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笔者常常以自身为例,感慨曾在人生最适合学习的黄金年华里苦于难以在校求学,失去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的宝贵年华;即使后来再努力,总有种“事倍功半”、未能达到自己预期效果的感觉。正是经历过种种遗憾,才会愈发明白把握机会的可贵,才更能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
(三)教师与学生在生涯选择中的关系
从就业的角度,提高师生间交流互动的频率,增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对于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是一条重要捷径。尊重学生职业选择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因此,教师要拓宽了解学生的渠道,尽可能全面地在他们求职阶段提出合理有效的指导意见,关键是“功夫在平时”。帮助和指导意见或建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除了通过督促指导学生完成课业任务加以提升外,也需要通过日常的师生交流互动来实现。
研究生阶段,导师作为学生的第一培养人、负责人和领路人,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且进一步主动询问学生的实习情况、入职概率、工作氛围等,依此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士身份的转变;当知悉学生遇上就业瓶颈时,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依靠自身的优势,调动各方资源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岗位。
当学生向老师表达有关学业和求职的想法时,不妨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机之后,再做出切实可行的判断。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质和专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参与、抓住机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当学生犯错时,也要及时严肃加以指正,让学生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