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聚焦就业
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就业 >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范子军

发布时间:2023-09-14    阅读次数:


就业访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中国大学生就业》公众号开设《就业访谈》栏目,充分展示各地、各高校紧密结合实际,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的新思想、新路径和新举措,加强就业宣传力度,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受访人:

范子军,自由撰稿人。



就业访谈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范子军老师。范老师,您好!

范子军:主持人好,大家好。


就业访谈


主持人: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对此,您如何理解和解读?


范子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就业问题向来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课题,近年来持续走高且突破千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是保障和稳定就业的重点群体。影响就业的因素错综复杂,做好就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于优化政策、完善规制、细化服务,持之以恒、不遗余力稳就业,既展现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战略智慧和决策魄力,更充分彰显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为民情怀,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就业保障领域的具体体现。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虽说当今青年学子施展才能、放飞梦想的舞台无比广阔,但他们刚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对就业形势、招聘单位、应聘岗位的情况未必完全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识、能力、特长信息的真实性等同样缺乏了解,在求职难、招工难、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的现实背景下,热情、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助力学子找准、找对属于自己的“角色”“位置”,就显得不可或缺,可以有效促进供需精准对接,让“好就业”“就好业”成为可能。


就业访谈


主持人:在前不久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平台企业座谈会上,一向低调的智联招聘董事长、CEO郭盛受邀出席,您是怎么看待此事,是否释放出什么信号?


范子军:互联网、信息化蓬勃发展,智能化、数字化气象万千,平台经济异军突起、迅速壮大,为扩大需求提供新空间、为创新发展提供新引擎、为公共服务提供新支撑的同时,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岗位、新就业创业渠道,成为破解就业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生力量。智联招聘是知名平台企业,也是名符其实的人力资源服务线上“巨头”。人力资源“数字红娘”成座上宾,传递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平台企业促进就业创业作用的政策导向。

数智化在千行百业的推进,使企业降本要求凸显,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增强,对专业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扩大;数字技术更快地向信息互推、面试、人才培养等人力资源服务全环节渗透,人工智能产品崭露头角,以先进科技赋能供需两端,助力企业提升招聘效率和人岗匹配精准度。今年以来,各地推进“互联网+就业”,直播带岗、视频面试等在线服务促就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智慧人力服务”助推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健全与平台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通过研究洞察和创新服务助力民营企业修炼人才内功,推动供需高效匹配,帮助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效率和质量、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


就业访谈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大学生供给量与市场需求是主要因素之一,您对此如何看待,有无具体的相关建议?


范子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抗疫三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创新高,之所以能够实现总体平稳就业,显然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做出的巨大努力,也从侧面说明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群策群力,就没有爬不过去的坎儿。
从中央部委到各地党政部门,从各类高校到用人企业,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出了不少探索创新、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就业、保障就业,重中之重在于加力推进经济恢复向好,在发展中扩容“蓄水池”、做大岗位供给“增量”。想方设法挖掘、扩大社会化服务公益岗位资源,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用足各项就业促进政策,落实减税降费等专项政策措施,激励企业最大限度稳岗拓岗;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通过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机会;开展适配性、订单式技能培训助力人岗匹配,等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各地一些创新尝试可圈可点,不乏借鉴、推广价值。


就业访谈


主持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经济形态层见叠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不断涌现,您如何看待“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就业形态的变化”?特别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势应如何研判?高校和学生应如何从容应对?


范子军:新经济形态风生水起、蓬勃兴起,给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机遇、提供新支撑,是创新能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有力注脚,也意味着就业面临更多机会、更多选择。相关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2020-2023届高校毕业生中每10人就有1人进入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总体满意度达88.17%;到2030年,数字经济将带动就业人数超4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超2800万个。因而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个体角度来说,都不失为一个利好消息。
发展前景好、专业适配度高、薪资待遇好,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就业创业,数字经济日益成长为新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平台型就业”“生态圈就业”逐步成型,势必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及专业转改机制等方面作相应调整,也对学生填报专业、择业创业带来了新挑战。既要与时俱进、以变应变,又要防止盲从跟风、一哄而上,努力避免导致新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就业访谈


主持人:您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近年来一直关注就业领域,出品不少相关主题的评论文章,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作用。面对近年来的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能否请您谈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看法?有具体的建议和期待吗?


范子军:就业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发展中破解就业难题,以稳定就业推动稳定发展,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就业工作创造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有力说明,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复杂多变,也无论面对怎样的风浪考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汇聚人民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有力有效持续保障就业、改善民生。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铆足力气,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展开攻坚行动。要坚持不懈作好国情教育、形势教育,引导学子增强信心、增进担当,以积极、阳光、有为的心态和姿态答好就业创业“选择题”;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加力促进“政策清单”释放“就业红利”;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功能,建立起人力资源信息动态更新、交流、匹配机制,为招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更多线上线下便利。


就业访谈


主持人:在大学生求职中,态度和能力,您认为两者之间有何关系?态度背后体现着什么?


范子军:“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不啻是为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求职大学生提供了精准“导航”。既客观看待就业困难和自身学识、能力,又乐观认识就业形势和个人优势与短板,既要善于抓住机遇、掌握择业主动权,又要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最近小米老总雷军发表的演讲在网络上引发不小反响,分享创业经历道出的那句“别畏难,先干起来再说”,同样带给正在求职途中的高校毕业生启发和鼓舞。命运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机会留给肯奋斗的人。消极畏难、躺平摆烂,再多政策、再好环境都可能“爱莫能助”。胸怀理想而不空想,追梦路上不等待观望,迎难而进、主动出击,才会磨砺意志、提升能力,才有望争得先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不断提高新技能,发现并抓住新机遇,拓展成长成才成功新空间。


就业访谈


主持人:研途考研名师张雪峰对专业选择的观点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您如何看待“市场化”导向的专业选择?能否请您谈谈您对“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的见解?


范子军:择业时更多地“盯着市场看”,尽可能选择待遇相对优渥、行业发展相对稳定、上升空间相对富余的行业、单位和职业,进而在高考填报高校、专业时就已未雨绸缪“跟着市场走”,表面看貌似“现实”“趋利”,但我个人觉得这非但不是坏事,相反让人乐见其成,应该成为专业选择、择业取向的常态。
一来,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专业、择业取舍,不失为求学和就业趋于理性、成熟的表现,也反映出通过刻苦求学、岗位奋斗过上更好日子的现实诉求,要求大家都只管“前途”、不问“钱途”,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其二,高等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培养各方面人才,高校发展、专业设置等服从和服务建设实践,顺应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各行各业实用性、适应性人才。国家也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动态调整高校、专业的设置。“市场化”导向有利反馈、传导真实信息,为宏观人才培养、高教发展决策提供准确参考,更好地衔接供需、促进平衡、实现良性循环。
再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标配,既要求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培育更多“吃香”“抢手”的高质量人才,也要求更好发挥市场对人才、人力资源要素配置作用,实现育人与用人沿着高质量轨道“双向奔赴”。


就业访谈


主持人:感谢范老师的介绍!


范子军: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