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赵为
稳就业关键是稳企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两会期间,记者就稳就业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

记者:
目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您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就业形势?
刘家强:
今年两会召开的背景非同寻常,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爆发,我国经济发展内外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既是稳经济、稳社会,也是稳民生、稳人心。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六稳”基础上进一步提到“六保”,并且将“保居民就业”排在第一位,可见是重中之重。
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
越是形势复杂、困难加大,越要坚定信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不断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
就业对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您认为稳就业的关键在哪里?
刘家强: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首先,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
疫情发生后,一系列稳定企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而要让企业真正渡过难关,就需要把这些政策迅速落实到位。在这方面,四川省的做法很具有代表性。四川省政府出台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13条措施后,当地人社部门积极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拿出实锤举措,打出社保减免、稳岗返还、就业奖补等援企“组合拳”,而且招招落地,为中小企业纾危解困,充分表现了责任和担当意识。
其次,我们需要针对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精准帮助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劳动力、贫困人口等群体实现就业。另外,这次抗疫期间涌现出了很多志愿者,我们可以为这些志愿者建一个信息库,以便未来他们在就业发生困难时,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地考虑这一特殊人群。
再次,要鼓励地方加快推进已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项目,彰显制度优势,避免出现大规模集中性的失业风险。
最后,要继续优化一些政策,切实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要求落实到位。比如:针对有特殊困难且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政府要出台政策精准帮扶;出台倡导、支持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的政策等。
记者:
您认为在就业工作上,我们还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刘家强:
我们要辩证认识此次疫情带来的“危”与“机”,理性看待“稳”与“进”,充分认识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暂时的,不会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认为,在具体的工作层面上,一方面是要稳住存量,将重心下沉到企业,加快推进全面复工复产,稳定就业基本面。有关部门要利用现有工作条件,积极提供精准到位的服务,为劳动力供需双方牵线搭桥;要稳定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链,抗疫期间,我们在保障物流畅通方面有一些好做法,比如健康码实现了区域间互认,这对劳动力跨区域就业、物流畅通而言至关重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物流被打通了,在稳住防疫大局的同时也便利了区域经济社会有序运行,更为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创造了条件;金融机构要利用降息、缓息等举措持续维护企业资金链和现金流;企业自身也要勇于化危为机、勇于刀刃向内靠改革挖潜力、以不断创新来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拓展增量,要善于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比如,在此次疫情中,一些数字平台经济通过创新工作形态、增加就业机会,为稳就业作出了贡献。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