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如何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应对日益明显的变化趋势,正在成为养老服务供给以及有关政策布局的一大考验。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有预测显示,到2020年底,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或将突破2.55亿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可谓巨大。
正是在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下,我国正在努力走上一条社会化养老的道路。实际上,鼓励社会化养老早已是本届政府明确推动和发展的政策方向。近年来的政策部署也早已让社会化养老大格局清晰展现于眼前:以房养老、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养老设施用地单独列项、社区居家养老等涉及养老产业和利好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政策逐一排开。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就被各界视为“我国正式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积极信号。彼时,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还公开表示:“要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而对于养老市场的政策导向,各路资本也可谓相机而动,近年来展露出对投资运营养老机构的浓厚兴趣。这也正是此次《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一大亮点。《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租赁经营等方式,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社会化早已让原本清晰的边界有所融合。因此,政策着力点兼顾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寻求适当平衡,做法值得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在我国养老问题的社会化倾向之下探寻根本解决之道。
彭刚认为,解决好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涉及贫困地区老年人口以及不同区域发展平衡的问题。因此,也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让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
实际上,此次《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还对政府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责任进行了强化,增加了保障特困人员、经济困难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等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有关内容。彭刚提醒,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社会资本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收敛其逐利的本性,将短视的目光瞄准长远。“应对老龄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其更需要可持续的资本运营,在确保提供应有服务的前提下,获得长期可持续的行业利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