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现状 ?
200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高校类别看,大学生基层就业率和高校的类别有很大的联系。211、985等名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区域往往选择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根据2018年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毕业生中有288人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占就业总人数比例为3.97%;到西部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北京大学2018届毕业生中有562人赴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占毕业总人数的7.44%。而行业类高校(如农业、林业、矿业、冶金、石油等)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由于专业对口,大学生基层就业比例相对较高。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年毕业生到西部就业20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4.67%。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34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1.9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人数为22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6.85%。
从就业地分布来看,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与学历层次呈负相关,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历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且专科生选择基层就业平均率高于本科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平均率;学业成绩排名中下等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更多,这说明选择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学历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择业方式来看,到基层就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主要包括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自主创业、地方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西藏专招等。二是到基层自主择业。根据大学生职业偏好,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但这部分毕业生的总量在逐年递减。私营企业在2009 年后就成为吸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单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 ?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今年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出了新的趋势:以前不屑一顾的朝九晚五,现在趋之若鹜;曾经不看好的教师职业,现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最佳工作就选择,教师资格证、特岗教师、在编教师的报考人员呈直线上升。更多应届生将目光从私企、民企转向国企,如中国烟草、国家电网、中化石油等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2021年国家电网总报名人数超过85万人,报考人数上涨了59.1%。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体制内的稳定性有目共睹,此外疫情也不断积攒了大量全职备考的考生。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212.3万人,突破200万大关。应届生基本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多数企业更加倾向于具备工作经历和经验的人员,而公务员考试对于应届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应措施 ?
在此情形之下,国家也在积极应对,来减轻毕业生的工作压力,当前,高校、地方政府、网招平台、用人单位等多方主体积极响应中央部署,向就业市场释放“红利”、投放“工具”,全力促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方、各学校在第一季度系统实施“万企进校”“精准帮扶”等措施基础上,重点加强了高校校长书记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力度。在5月9日至15日的“就业促进周”期间,全国各地各高校计划举办超1.5万场招聘会等,累计提供超80万个岗位。在多方积极应对“就业大考”的背景下,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从数据上看,目前能反映就业状况的签约率与去年同期持平。
就业需要“再定义” ?
就业需要 “再定义”, 从而找到新的参照系。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就业概念、标准,来衡量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就业,必然会带来 “失灵与误解”。
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带来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我国也从劳动密集型就业向技术、数据密集型就业转型。
同时,“90后” 群体就业观发生巨变。“90后”“00后” 斜杠青年比例呈上升趋势。他们通过平台技能分享,实现价值交换, 一天切换N个身份,程序员、网店主、主播……
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就业“桥梁”作用 ?
职业技能证书是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是各类学校学生顺利步入社会,走上理想就业的途径之一。
对于毕业生来说,步入社会便发现自己手中的文凭—“学历证书”,它仅反映劳动者学业教育和水平测试的学识能力,与人们的直接职业劳动活动联系不密切,而没有想象的那么“闪闪”发光。
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的“错位”,再加上因为“信息不全”而引起的市场失灵,手捧“金饭碗”且就业到处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工资收入不高,还得不到其它的保障。只能在不断就业与继续学习深造之间徘徊,成为回避就业“而不愿意长大的一代”。
现在,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认证体系的建设,架起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学历层次向职业技能体系拓展,突出职业能力的宽泛性,通过必要的培训、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证书,学生便可以从自己专业的“学历”这一平台上架起通向理想职业的就业桥梁,拓展与自己专业相似或相近的“职业”,为自己找到一个就业的支点,从而“撬”起自己的事业;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契机,成为创业的资本,实现双证就业(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
21世纪的人才市场将迎来一个“考证”时代。我国加入WTO之后,劳动市场逐渐和国际接轨,各行业都开始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国际通用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才有能力和资格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在重视学历文凭的同时逐渐开始重视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在就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吃香。
我们年轻人应顺应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多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