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已经落幕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上,来自浙江的马宏达在抹灰和隔墙项目上摘得金牌,实现了中国队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不少人惊叹的是,“抹灰”居然能有世界大赛,而且还有年轻人为此而倾心付出并走上最高领奖台。
其实,通过世界技能大赛的比拼,类似这样的冠军,近年来在我国、在上海都是层出不穷。就拿本届特别赛来说,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邵茹鹏也获得了精细木工项目的金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顾俊杰则获得了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金牌。此前,还有车身修理、花艺等项目,上海选手都曾拿下过桂冠。
“抹灰”、“木工”、“印刷”、“修车”、“插花”……在这些社会上并不热门的领域内,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用自己的成绩证明,平凡中可以诞生不平凡,拥有一技之长,照样能动天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锻造一支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相匹配的产业工人队伍?从职业院校走出的这批年轻人将会是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每年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只有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让越来越多的职教生有了更宽广的梦想舞台,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十大报告中还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数据显示,虽然当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技能人才“用工荒”问题凸显。盘点近年来人社部发布的每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服务业、制造业相关职业占据半壁江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相关职业排位不断上升,一些重点产业行业和急需紧缺职业出现较大用工缺口。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
这么大的缺口,意味着什么?要知道,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只有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坚实技能支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不断加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体系“四梁八柱”,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条条“干货”、招招“硬核”,勾勒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清晰路径,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今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二十大报告。他关心地问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代表:“你的职称走的是哪个序列?”“现在收入怎么样?”郑志明回答:“走了两个序列,既是特级技师,也是高级工程师。要不是国家政策好,像我这种职高毕业的钳工评上高级职称,想都不敢想。”
作为从职业院校出身,如今身为“顶尖工人”的郑志明,他的话代表了众多技能人才的心声。
2022年,人社部在原有“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了新“八级工”制度,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畅通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技能改变个人命运,技能破解发展难题,技能成就制造强国……这些并不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只有扫清技术工人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才能让技能人才“香”起来,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技能、投身一线。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奋斗就能出彩,奋斗才能出彩。马宏达、邵茹鹏、顾俊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正因为他们热爱技能,拥有“工匠精神”,未来也必将蜕变成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