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技能人才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能人才 >

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工程师国际互认

发布时间:2022-11-28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必须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同时,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稳妥推进我国工程师国际互认是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人才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工程师国际互认现状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工程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程师培养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共217类,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总数的44.2%。

目前,我国近500万人取得工程领域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工程师队伍。但是,我国工程师国际认可度总体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技术人才的对外交流合作。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开展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

一方面,加入《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多边协议。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国际工程师联盟的重要一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开展职业资格互认谈判。2008年,我国和新西兰签署《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开展了中新职业资格互认谈判。另外,通过签署中韩自贸协定、中美投资协定等双边协议,推动与不同国家开展工程师资格互认。

此外,还开展境外职业资格单向认可。北京、上海、重庆等地依托自贸试验区出台了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工程技术人才,经有关部门备案后在我国特定区域内提供专业服务。

开展工程师国际互认有利于促进我国工程技术人才走出去参与国外重大工程项目,提高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在国际合作中培养锻炼工程师队伍,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有利于吸引海外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人才力量。

我国工程师国际互认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开展工程师国际互认,既要深刻把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工程师国际互认的新要求,也要准确认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压限制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给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全面贯彻工程师国际互认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对外开放是双向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要采取多种方式开辟人才走出去培养的新路子,使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储备更多人才。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既要通过认可境外职业资格吸引海外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又要积极推动我国工程师获得国际认可,畅通工程技术人才“走出去”的渠道。

准确把握国内外工程师制度的差异。我国工程师与国外工程师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实施机构不同。国外工程师认证多由政府部门授权或认可的行业协会组织实施,如美国工程师认证由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NCEES)负责,英国工程师管理工作由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负责。我国工程技术人才评价主要采用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

第二,层级划分不同。美国注册工程师分为初级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加拿大注册工程师分为实习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我国工程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包括员级和助理级,高级分为副高级和正高级。互认后各级别不能直接对应。

第三,评价方式不同。国外多实行工程教育认证加考试的方式,在美国成为注册工程师需要取得经ABET专业认证的学士及以上学位,并通过NCEES组织的相关考试。我国可以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工程师职业资格,也可以参加职称评审取得工程师职称。

第四,执业管理不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一般对工程行业实行注册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需在相应行业协会取得执照,才能在工程技术岗位上工作。我国的24项工程技术类职业资格中只有15项实行准入管理,其他9项属于水平评价类,不需要注册即可执业。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需要做好国内外工程师制度的衔接转换。

当今,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在科技和人才上加大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一些国家担心资格互认会对他们本国的就业和技术市场造成冲击,所以人为设置很多障碍。加上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面临更多现实困难。

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的对策建议

建立互认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涉及面广、敏感复杂。必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协调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我国工程师资格的双边互认和多边互认。

选择工程领域部分专业开展试点。工程师国际互认,核心是工程师能力的互相认可。工程师能力认可的主要考察指标是评价标准的实质等效。可先在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选定国际化程度高、与国际接轨的部分专业开展互认试点,按照国际工程师评价标准的要求,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我国相关领域工程师评价标准进行衔接和完善。

推进工程领域职业资格立法工作。目前我国在建筑、规划等部分工程领域已有行业立法,但缺少总体性法律法规。可参考《教师法》《医师法》,制定涵盖工程师培养、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国际互认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法规,并在有关法律制修订过程中明确有关内容。同时,严厉打击假借境外职业资格之名,虚假宣传大肆敛财等不法行为。

各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协同推进。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需要对内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对外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联络作用。中外管理体制、标准、认证方式不同,需由行业主管部门对照国际标准,在现有制度基础上改进完善,经对等协商提出相应互认办法,做好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衔接。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