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严峻,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更加需要我们拿出改革的魄力,健全灵活适用的体制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会议上强调,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时,再次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这为新时代农业科研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营造农业科研人才成长的软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是要依靠农业科技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农业科研人才,农业科研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动力保障,需要着力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农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科研人才营造安心舒心静心、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软环境。
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农业科研人才在内的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持续创新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以及激励保障政策,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科技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人才规划》),为农业科研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分层精准培养农业科研人才,构建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针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农业科研人才力量,不断提升自主培养能力,《人才规划》提出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人才,形成农业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科技规划》提出要发挥各类平台和项目作用,培养一批富有奉献精神,能够解决“保供、解卡、防风险、绿色转型”等产业难题的农业领军人才。《人才规划》提出设立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专项,稳定支持一批创新潜力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通过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人员达7.23万人,农业领域新晋两院院士46人。
——鼓励各地引进农业科研人才,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意见》提出鼓励各地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引才计划”,《人才规划》提出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通过项目合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形式到农村开展服务活动,各地通过引进农业科研人才,实现了人才流动,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人才以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科技规划》提出积极引进国内紧缺的海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近些年,我国着重在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遗传育种等领域引进外国专家来华工作。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依托重大任务使用人才。《科技规划》提出探索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分类遴选相关领域领军企业、高层次领军人才、优势创新团队等牵头组织联合攻关。《人才规划》对标“四个面向”,提出在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先者中发现农业战略科学家,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农业风险隐患防控等领域遴选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在农业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工作中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通过“人事结合”,聚焦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以事聚才、以才兴业,在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人才作用的同时,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农业生物育种等方面有了突破,比如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实现零的突破,多个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解困,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农业农村系统积极推动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为人才松绑减负,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以及绩效考评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人才规划》提出要推进扩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决策、职称评定、经费使用、成果收益分配等自主权,推行围绕主责主业评职称。通过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科研院所自主性增强,科研人员待遇水平有所提高。推行的围绕主责主业评职称,有效增强了科研人员的干事动力和生机活力,目前在农业农村部系统推行。2022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实行“神农英才”计划,支持了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有力支撑了农业科研人才的创新工作。
就目前的农业科研人才成长软环境,与农业科研人才希望的宽松研究环境相比,科研管理效率急需提高;与农业科研人才待遇要求相比,人才待遇水平急需提升;与农业科研人才期望的良好学术氛围相比,科研生态急需改善;与“破四唯”“立新标”的目标相比,农业科研领域执行急需加强。
——经费管理耗时多,管理效率待提高。以往的农业科研项目申报、签字盖章、经费管理、结题验收等各环节流程多,虽然近几年项目管理程序进行了简化,但还是要科研人才,尤其是青年科研人才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在经费预算、经费执行等方面,比如在经费审计方面存在工作繁琐、重复审计等问题。农业科研人才经费支配权有限,项目经费执行进度要求不符合科研规律。农业科研人员与非科研人员等同管理、宽严一致,不符合农业科研人才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特性,对待科研人才要宽严有度、区别对待。
——科研人才工作压力大,待遇水平待提升。农业科学研究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公益性,任何有突破或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都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农业科研人才需要耐得住、稳得住,多数农业科研人才是靠“三农”情怀支撑创新工作。长期处于项目结题以及职称晋升等需要成果产出的工作压力下,不利于农业科研人才的身心健康。高强度工作下,受限于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以及科研人员收入财政保障力度不足等因素,农业科研人才待遇水平不高。安居才能乐业,特别是青年科研人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以及住房、子女入学等缺乏保障,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下,近些年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均有人才流失,人才留住难问题在农业科研领域也存在。
——项目绩效包容性较差,科研伦理待规范。目前长期稳定支持的农业科研项目不多,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项目研究年限在3年以内,培育新品种等农业科研成果往往要超过3年,但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要求在研究年限内必须出成果,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旧成果、前期成果就会被用于新项目结项。而且项目研究容错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人员迫于完成项目,就会出现伪造结果、成果等违背科研诚信的情况。科研生态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打击了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做研究的科研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破四唯”成效不显著,“立新标”待检验。近年来“破四唯”引起农业科研人才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相继推进以“破四唯”为核心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但改革进程相对较慢、制度执行不彻底,科研人员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论文、专著、专利和奖励上,脱离了产业实际需求,背离了农业科研初心。新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立新标”不到位、“新瓶装旧酒”,对不同类型的科研人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出现了“立”而不“破”的现象。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业科研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力度,着重营造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减少人才非研究性事务。理清农业科研项目申报、执行、结题等各环节的流程,结合不同来源农业科研项目,研究机构内部要建立对科研人才的信任机制,优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精简盖章审核环节。研究机构或项目主持人、负责人可专门外聘科研管理人员,减少科研人才项目经费支出、报销、进展以及审计等方面占用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机构对科研人才与管理人员区别对待,建立宽严有度的管理制度,尽可能为科研人才减负。
——有效提高人才待遇水平,关注科研人才身心健康。积极申请实行绩效工资动态调整试点,鼓励农业科研人才进行成果转化,在符合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提取部分经费用于人员成果转化奖励,赋予科研人才自主支配权,切实提高农业科研人才收入水平。农业农村科研机构尽可能地为科研人才争取住房、子女就近入学等保障政策,多方位缓解科研人才生活压力。科研机构要关注人才身心健康,尤其是新冠疫情消退后,科研人才身心健康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定期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心理辅导、中医问诊等活动。
——建立农业科研容错机制,打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遵循农业科研规律,项目委托部门合理设定农业科研项目研究年限,增加长期稳定支持项目,注重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结题要弱化论文、品种、专利等科研成果,增强服务三农成效的考核,明确提出科研项目允许失败,改变失败就不结题的项目评价标准。加强学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评审的监督,规范科研人才科研伦理,严守学术道德底线。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农科精神,传承三农情怀、服务三农事业的信念,引导科研人才守规矩、创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