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技能人才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能人才 >

打造国家农业战略人才力量

发布时间:2023-03-17    阅读次数:

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取得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同时也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起到了先行先试和示范引导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建院六十周年贺信精神为指引,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着力打造一支爱国奉献、勇毅笃行、堪当大任的创新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站上了历史新方位,为履行国家队职责使命,引领“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打造“品牌工程” 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



聚焦“推年轻、强领军、补短板、优环境”目标,设立人才发展资金,实施“农科英才”支持政策,着力打造“四横四纵”人才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立足需求导向,提升人才引育精准度。定期发布引才目录,采取“所先期引进,院择优支持”的“两段式”引才方式,着力提高选才质量,2017年以来,全职引进180余人,近一半来自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坚持不唯“帽子”、更看“里子”,对业绩突出的自有人才,与引进人才“一视同仁”予以支持。2017年以来,新当选两院院士8位,培养国家级人才320余名。自主培养院级人才309人,所级人才344人。


健全激励政策,提升人才获得感归属感。给予“农科英才”每年60-200万元的科研经费稳定支持,保障专心研发高质量成果。除享受现岗位工资待遇外,再给予每年10-50万元的岗位补助。为百余名“农科英才”提供周转住房或安家费。在特殊政策支持下,“农科英才”以仅占全院科技人员5%的规模,主持了51%的国家级项目,获得了91%的国家奖,发表了71%的高水平论文,申请了37%的专利,培育了25%的新品种,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蓄集“源头活水” 夯实事业发展“硬根基”



抓青年就是抓未来,坚持把青年人才作为人才工作重心,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设置青年绿色通道。破除“论资排辈”和“四唯”倾向,探索“不拘一格”方式,选拔业绩突出的青年人才晋升高级职称。2017年以来,734名青年人才晋升正、副高级职称。


实行团队首席接续制度。鼓励首席满58岁主动让贤,满55岁须配备年轻的执行首席,截至2022年底,共有116位首席转为资深。配备了84位执行首席,平均年龄42岁。制度实施以来,团队首席平均年龄下降了5.7岁。


实施青年薪酬保障制度。每年筹措自有资金,稳定保障1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缓解青年人生活压力,帮助他们潜心科研。


实施博士后“优农计划”。建立“院—所—团队”三级资助机制,博士后规模连续9年稳步增长,在站的博士后人数突破800人,居全国农业领域前列。


实施研究生培养工程。构建“十大育人”培养体系,形成“院—所—导师”“三全育人”格局。招生规模显著增长,“十三五”期间共招收8126人,较“十二五”增长24%。就业率在95%以上,位居北京地区科研单位前列。


优化“政策供给” 提升体制机制“软环境”



坚持向改革要红利,积极推进政策创新。


搭建人才制度体系。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相继出台“30条”“新30条”等19项制度,院属单位配套337项措施,促进人才队伍发展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建立。


强化选人用人自主权。全面下放院属单位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英才遴选、人才推荐中,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以能力、业绩、贡献论英雄,对科研、管理、支撑、转化等不同人员和基础、应用、软科学等不同类型,分类评审、分设指标、分请专家,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探索多元收入分配方式。试点首席年薪制,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使收入待遇与业绩贡献、团队发展紧密结合。


建立退出保障制度。为退出领导岗位的所局级干部和首席颁发纪念牌,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对退出后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干部人才,实行后续职业发展和特约顾问政策。


坚持“服务发展” 当好乡村振兴“动力源”



坚持人才引领“三农”事业健康发展。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取得多项领跑国际的原创性科学发现,马铃薯二倍体育种进入快速迭代轨道;揭示“超级害虫”烟粉虱为害600多种植物的奥秘,为精准绿色防控提供全新思路;在植物工厂下实现矮秆水稻新品种种植63天收获的重要突破。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中早39”成为国内首个百亩方平均亩产突破700公斤的早籼稻品种;畜禽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白羽肉鸡打破国外垄断;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保障北方玉米春播;自主研发的农村改厕产品、技术模式等成果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肯定。


聚焦现代农业主战场,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组建小麦、水稻等6个产业专家团,打造专家工作站和“田间课堂”。2021年以来,组建科技小分队先后开展夺夏粮丰收、抗旱保秋粮等多次大规模、应急性科技支撑专项行动,千余名专家深入全国农业主产区,常态化指导一线生产。科技帮扶160个重点县,持续打造11个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县,促进当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多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人才事业持续发展,形成了“五个坚持”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管人才,院所联动、常抓不懈;坚持双轮驱动,引育并举、同频共振;坚持第一资源,重点支持、优先保障;坚持面向未来,托举青年、筑牢根基;坚持人才引领,提升效能、服务发展。这五个方面,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长期实践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全院上下会继续坚持,并在新时代人才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