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78-55601

联系方式

地址:总院:北京大兴亦庄开发区景园北街2号中骐美东产业园A座207 厦门分院: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嘉禾路21号新景中心A栋2202 新疆分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光明路59号时代 广场A座三十一层31A-0799
电话:

欣视角
首页 > 新闻资讯 > 欣视角 >

职校学生:比起“技术工人”更向往“办公室白领”?!

发布时间:2021-10-28    阅读次数: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




1.围绕新职业进行专业设置


随着国家重大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业技术创新变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们的发展需要大量技能人才提供支撑,也为职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职业院校纷纷设立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对供给过剩、就业率低、岗位竞争激烈的专业往往进行淘汰处理。



2.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该模式对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




3.以校企合作推动教学产业


作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职业院校往往会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和企业实际需求,主动吸纳相关企业深度参与到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专业共建、订单式培养等工作当中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需求顺利完成就业,企业也因此解决人才招聘难题。


比起“技术工人”更向往“办公室白领”


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日趋完善,但对于职业教育的核心——职校学生来说,比起“技术工人”更向往“办公室白领”!

近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6596份,其中50.25%为大二学生,44.44%为大三学生;从专业大类上看,40.31%为理科类学生,26.65%为工科类学生。

问卷结果显示,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只有32.8%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发现周围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

此外,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技术工人”等一线基层岗位生活枯燥单一、发展前景不好、工作环境差等;53.12%的人认为职业院校只是获得文凭,以及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地方。


逃离工厂


在多数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里,“高考不努力,职校学技艺”认知普遍存在。对他们而言,在职业院校中能学到什么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拿到毕业证并顺利找到工作就行,而“进入工厂工作”是他们最不能接受的结果,甚至存在着“宁送外卖不进工厂”的说法。

此外,在短视频兴起的今天,“把梦想卖进工厂”、“每天16小时的流水线工作”、“120码夺命流水线”等视频标题在收割着流量的同时,也将工厂的形象逐步“妖魔化”。
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心中,“工厂”和“脏、苦、累”画上了等号。逃离工厂,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选择。



背后原因值得思考


社会层面:普通大众对技术工人的认知偏差、部分制造业岗位的职业认可度不断在下降、就业压力激增、部分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毕业生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等。

院校层面所开设专业的市场饱和度过高、校企合作的企业遴选标准不统一、师资力量提升难、学生实训的单位水平参差不齐、院校间专业“同质化”竞争等。
家庭层面当工人没面子、职业发展前景比不上其他行政管理岗位、学历比不上本科研究生等。
学生层面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实训实习条件艰苦、面试时所面临的学历歧视、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用性、缺少证明自身技能水平的凭证、职业发展充满阻力与障碍等。


如何让学生愿意成为技能人才?




1.国家政策支持



2020年12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人社部发〔2020〕96号),提出:“扩大贯通领域、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创新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加强评价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等多项举措。

2021年6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39号),明确指出:“要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等多项举措。

2021年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国发〔2021〕14号),指出:“要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意见》从职业教育定位、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教师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等五大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旨在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印象中传统的工厂早已被“灯塔工厂”、“4.0工厂”、智能绿色工厂等替代,工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工作内容也并非传统观念中的“脏活”“累活”,反而是岗位所要求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想要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此外,大部分工厂都已具备了完善的薪资涨幅水平机制和个人职业成长通道那些实操能力强、创新技术高的技能人才在工厂中并不愁发展。对于这两点,社会媒体还应多加宣传,同时针对短视频平台上的“抹黑工厂”类视频,要及时处理。



3.职业院校多点发力


首先,职业院校在开设专业时,应当结合当前新职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优化院校专业布局,以高标准建设本校专业,并于市场饱和度高的专业要及时淘汰。
同时,院校应对师资团队进行定期培养提升鼓励院校教师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切实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并督促教师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其次,职业院校应积极推动、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技能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再者,职业院校应面向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并根据院校实际情况,积极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为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提供有力证明。
最后,不论是高技能人才还是大国工匠,都需要相关人才通过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钻研、经验沉淀,院校应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更多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4.调整好个人心态



职业院校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改变自身对技术工人的认知偏差,并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全方位了解后,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此外,还应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提升、技能实训、技能认定鉴定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为自己日后的就业积累优势和经验。



总结


如果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价值观、在校期间能够拥有充足的技能实训机会、就业时能受到公平对待、就业后能获得合适的福利待遇和较好的晋升机遇是否就能有效减少当下这种“崇尚白领、拒绝蓝领”的“病态择业观”
当然,想要改变职校学生的择业观,不仅需要职业院校、教师、学生的努力,更需要各类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通力协作。

在我国技能人才紧缺的环境下,别让“蓝领”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眼中的“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