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②“经过努力,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国务院办公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他们拥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策倾斜

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市)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陆续出台措施,鼓励相关人员通过职业技能提升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并给予相应标准的技能提升补贴;
此外,部分省市还为高技能人才作出了积分落户、积分入学、住房补贴等多项政策倾斜,旨在全方位、多维度地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技能人才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很强的助力作用。
但是,现阶段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却面临着种种困难:
1、师资水平要求高

无论是从社会、企业还是个人的角度来看,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实操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的综合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整个行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意义。
然而,组织实施这样的综合性培训,是需要大量来自行业、企业、高校的一线专家教授提供相应的指导、支持甚至是深度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切实提升学员的全方位能力。
但是,符合师资水平要求的一线专家教授本来就为数不多,再加上地域、档期、费用、专业领域等因素的限制,针对不同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师资力量的建设、匹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考核评价水平待提升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技能人才来说是一种认可和激励,对他们的就业创业、未来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遗憾的是,由于职业(工种)技能标准不同、同一职业(工种)的考核评价主体混乱、考核评价标准不一致、考核评价侧重理论忽视实操、考核评价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低、考核评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我国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水平还有待提升。
3、监管力度还需加大

尽管社会对学历造假、学术造假、虚假培训、无底线“卖证”等不诚信行为早已达成零容忍的共识,但以上这些情况仍旧屡禁不止。
它不仅严重践踏了社会公平的底线,更大大削减了相关人员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热情和信心。
4、职业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职业院校的教育更侧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理论知识但没有实操能力,导致“毕业即失业”尴尬局面的频繁发生。
因此,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被迫从事其他没有技能门槛的工作,使得高技能人才的生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后续培养工作的开展。
5、实训设备匹配度低

通过日常工作积累经验是最常见的实操能力提升方法,但由于生产类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标准等各不相同,这样的实操能力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旦离开原有的生产环境就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开展实训的方式提升实操和适应能力成为一个新选择。
但是,高技能人才实训对设施要求普遍较高,既要来自生产一线又要能够全面满足该职业(工种)各项技能训练需求,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时间、渠道等去购置。巨大的投入成本使得现阶段实训设施匹配度低,实训环节相对薄弱。
6、企业积极性较低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培养职工成为高技能人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助推企业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
但由于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独立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条件,他们只能选择“师带徒”的方式替代。从本质上来看,“师带徒”只是工作经验与工作技巧的传授,无法满足新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7、薪资待遇不平等

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内部多是一线生产职工,他们的薪资待遇相较于其他普通职工是有一定的提升,但与管理岗位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从企业职工角度来看,与其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倒不如参加继续教育来提升学历,并通过评取职称的方式来获得薪资待遇的提高。
8、个人成本较高

普通职工想要参与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解决技能提升和日常工作的矛盾。
其次,技能提升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这些都是职工们必须承担的个人成本,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单靠职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社会、评价组织的共同协作。
9、社会歧视问题

在传统认知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以体力劳动为主,与其他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相比,容易让人产生高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印象。
这种固化印象会严重影响普通职工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10、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挑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的是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推动这一转型升级的力量便是技术。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期间,技术创新发展是常有的事情,如何让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与转型升级后的技术相适配,是一项有难度的挑战!
近几年,政府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多个角度出发支持、引导、激励高技能人才培养,例如:
国务院明确的三元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督导工作规程(试行)》、《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人才服务专项行动》等等。然而,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困境单靠政府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从根源入手,在社会营造出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因理解有限、专业水平有限,如有不对望周正~
北京欣辰测评技术研究院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如果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欢迎在这里留言讨论~